兌付危機加劇:1個月6家上市公司“踩雷”中融信托,涉及資金超2.27億
中融信托的兌付風波仍在繼續。
8月21日晚,先鋒電子(002767.SZ)公告稱,公司于2022年8月15日至17日,分別使用閑置自有資金3000萬元、2000萬元購買裕嘉1號、匯聚金1號信托產品。其中裕嘉1號預期年化收益率為7.20%,匯聚金1號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1%,二者存續期限均為12個月。
(相關資料圖)
截至公告披露日,上述信托產品本金及投資收益尚未收回,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兌付或者僅部分兌付的風險。
先鋒電子表示,公司正在積極聯系各相關方,督促中融信托盡快向公司兌付投資本金及收益,盡最大努力保障公司利益,公司保留采用法律等其他維權手段的權利,積極維護上市公司及廣大投資者利益。
同日,微光股份(002801.SZ)發布類似公告稱,5月22日公司購買中融信托發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中融-匯聚金1號貨幣基金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金額為5000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5.4%,到期日為8月21日,至今尚未收到該信托產品本金及投資收益。
微光股份表示,已就該信托計劃逾期兌付的事宜與中融信托進行溝通,目前未收到中融信托方面的正式文件回復,后續將繼續督促中融信托盡快兌付本金及投資收益,如本息無法兌付將對公司2023年度利潤產生影響。
對于微光股份來說,理財的“隱患”不止于此。半年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微光股份購買理財產品合計10.27億元,其中購買信托理財產品超過8.32億元。截至6月30日,信托理財產品未到期的金額為7.8億元,逾期未收回的金額為4408.74萬元。
具體來看,微光股份有9項信托產品在8月22日前未到期,合計委托理財金額約4.7億元,其中6項為中融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的信托理財產品,購買金額為3.2億元。
下半年,微光股份沒有停下投資理財產品的步伐。7月17日,微光股份公告稱,公司及子公司使用閑置自有資金進行委托理財及證券投資的總額不超過10億元,其中證券投資不超過5000萬元。
相比之下,先鋒電子的理財動作更加謹慎。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該公司信托理財產品委托理財發生額為1.2億元,其中未到期余額為1.1億元,暫無逾期未收回的金額。
時代財經注意到,本次微光股份與先鋒電子“踩雷”的中融信托產品都包括“匯聚金1號”。此前,中融信托已經出現兌付危機,理由為資金池業務出現問題。
隨著消息不斷發酵,多家上市公司相繼宣布踩雷中融信托。其中,咸亨國際(605056.SH)購買的中融信托產品“豐盈176號”到期未兌付,剩余投資本金257.06萬元及投資收益尚未收回;南都物業(603506.SH)3000萬元購買“匯聚金1號”,尚未收到投資本金及收益;金博股份(688598.SH)購買“隆晟1號”和“澤睿1號”各3000萬元,本金及合計426萬元的收益均未收回;金房能源(001210.SZ)公告稱公司目前尚未收到“圓融1號”的投資本金3000萬元及投資收益。
據時代財經統計,8月以來,共6家上市公司購買的中融信托產品發生逾期兌付,涉及資金約2.27億元。不過,中融信托并非所有產品出現逾期,其中雙成藥業(002693.SZ)等多家公司近期曾披露購買的中融信托相關產品如期兌付公告。
上市公司為什么熱衷于購買理財產品?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主要是為了在資金閑置期獲取更高的投資回報,理財產品通常收益率較高,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可有效利用閑置資金增加資金收益。
面對逾期兌付,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對時代財經解釋稱,信托產品的雷點主要有二,一是收益率下跌,二是發行機構兌付困難。如果購買的信托產品風險較大、利率空間縮小,后續可以兌付但資本縮水;如果購買的信托產品機構兌付能力差、機構運營困難,后續成功兌付的幾率可能較小。
那么,上市公司如何規避踩雷信托產品呢?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孟博向時代財經表示,上市公司應當建立并完善募集資金存儲、使用、變更、監督和責任追究的內部控制制度,明確募集資金使用的分級審批權限、決策程序、風險控制措施及信息披露要求。
付建則認為,上市公司首先應當在保證自身具有充分閑置資金的情況下購買理財,并且保證理財的盈利或虧損不會給公司實際運營產生實質性影響;其次應當選擇資本較為雄厚、運營穩妥的金融機構和風險不會太高的理財產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