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巡航導彈中的“卷王”,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有何過人之處?
近期,據俄羅斯媒體披露,俄戰略火箭部隊已完成“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核動力裝置的試驗,并計劃開展相關的試射工作。自2018年“海燕”面世以來,其“無限航程”的特性,對于他國而言,就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地存在。此次“海燕”的重出江湖,再次引起熱點大潮。那么,作為俄文化中“暴風雨的預言者”,“海燕”究竟緣何而生?同常規洲際導彈相比,其又有何過人之處?當下面對美西方國家“小刀切香腸”式的試探,作為“飛行的切爾諾貝利”,其又將起到何等作用?
廿四飲冰,“海燕”出鞘振翅欲飛
自二戰以來,人們開始意識到核武器的巨大潛能。冷戰時期,以美蘇為首的軍事強國,就開始著手進行核動力系統的研發工作,而能否擁有無限射程的航空發動裝置也演變為技術角逐的重要方向之一。
(資料圖片)
冥王星計劃的外星人SLAM導彈(圖片來源:網易)
1957年,美國空軍聯合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率先啟動了“冥王星”計劃,旨在開發借助核沖壓發動機進行推進的外星人“SLAM”導彈。據悉,該導彈射程遠超美現役的“民兵”-3洲際導彈,達到113000英里之巨。與此同時,前蘇聯關于核動力導彈的研究緊隨其后,并推出“375”計劃,但由于拉沃契金的去世,該計劃被迫終止,且并未取得顯著進展。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由于殺傷力難以控制及核反應技術的不成熟,關于核飛行器的研發陷入低潮。直至2001年,為應對美國退出《反導條約》,“海燕”的研發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并由俄“革新者”設計局和全俄實驗物理科學研究所協作展開。在研發之初,其就被視為突破美國導彈防線,重拾大國戰力平衡的“國之重器”。
據有關媒體稱,“海燕”于2017年11月到2018年2月間進行了四次實驗,并最終于2019年2月20日試驗成功。據俄軍方透露,“海燕”將于2025年正式服役。對于“海燕”,俄軍事專家列昂科夫在《俄羅斯報》上寫道,“將侵略國踐踏到石器時代”。作為俄24年磨一劍的產物,“海燕”在如今不安寧的世界騰空飛起,仿佛昭示著核動力武器的暴風雨正迎面而來。
實力強悍,“海燕”騰飛制勝空天
由于目前“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正處于研究試驗階段,各種數據和詳細性能參數只能從零星的官方媒體報道和實驗視頻中得知,因此自從被報道以來,其便可謂是“迷霧重重”。外觀上,“海燕”彈頭采用多棱角隱身造型,有效降低了被雷達發現的可能。同時,“海燕”表面進行了吸波材料處理,使得隱身性能更加優越。此外,截錐形尾部和V字形尾翼設計,為其飛行阻力的減小提供了有力保障。據悉,“海燕”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核渦輪發動機的動力裝置,飛行速度可以達到亞音速水平,約900米每秒。
“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圖片來源:網易)
在性能方面,相較于常規巡航導彈數十分鐘至數小時的飛行時間,近乎無限的飛行時長和射程無疑是“海燕”最引人矚目的閃光點。據報道,歸功于等高線地形輪廓匹配系統(TERCOM)和數字場景圖像匹配修正系統(DSMAC)的使用,“海燕”可以自由繞過敵人防空反導系統,“神出鬼沒”地實現低空突防,并在出其不意的時間與方位進行精準打擊,從而讓敵人的“森嚴壁壘”成為形同虛設的“馬其諾防線”。此外,“海燕”所采用的類矩形截面彈體設計,有效增加了截面面積,從而有助于導彈總長的縮小。據報道,“海燕”長度約12米,直徑約1米。相較于常規洲際導彈,“海燕”更加小巧的體型,可以為在多種發射裝置間做出更加有利的權衡提供可能,并為俄戰略任務的執行提供更為多元的選項。
據有關媒體稱,“海燕”可以自由選擇搭載常規彈頭或是核彈頭,同時可以自主回收。相較于20世紀美外星人“SLAM”而言,“海燕”所造成的傷害更加可控,有效避免了其僅能作為“末日武器”的尷尬局面。同時,相較于常規洲際導彈,彈頭的可自由選擇也使“海燕”通用性與兼容性顯著增加。據悉,其可以同俄各種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形成相互協調,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的局面,進而大大助力于俄羅斯射程無限、長期巡飛、隨時可控的空中“導彈網”的塑造,也為俄繼“三位一體”之后新核威懾形態的形成創造新的契機。
在技術方面,“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的研制成功,標志著俄在核反應小型化與核輻射屏蔽等方面取得新的技術突破。據美專家評論,“海燕”的核動力發動機的有效功率為766千瓦,已達到世界緊湊型核動力發動機的先進水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俄能否實現對核動力發動機中高度緊湊的核反應堆的穩定控制,仍是“海燕”能否翱翔藍天的一大未知數。2019年8月15日,俄《消息報》就針對疑似“海燕”的爆炸事故進行了澄清。其究竟能否真如海燕一般長期翱翔而不知疲倦?無疑,這還需要時間,需要實踐的持續檢驗。
俄羅斯公布過“海燕”的生產車間,可見其為一款巨型巡航導彈(圖片來源:搜狐)
引領時代,俄戰略威懾的未來武器
研制“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可謂是俄應對美國及北約東擴的戰略擠壓下的有力回應,是世界格局改變后俄核戰略調整的具體表現,也是俄羅斯“三位一體”戰略力量發展的關鍵一招。與此同時,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俄羅斯開始在“非對稱裝備”上下功夫,以“非對稱回應”的思路加強自身在某一方面的裝備優勢。“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波塞冬”核動力魚雷導彈等新型核武器的使用,無疑將進一步加強俄戰略威懾能力,使其在復雜的“槍手博弈”中更具底牌,在核打擊上擁有更多的組合可能性,進而助力于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維持同美之間的戰略平衡和自身大國地位。
此外,較之于常規巡航導彈,“海燕”的威懾能力有了指數級的增加。據俄軍事專家列昂科夫稱,現有的雷達偵查手段幾乎無法探測到核動力發動機工作時產生的放射性廢氣。這無疑為“海燕”的長期隱蔽飛行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由于“海燕”采取 50-100 米的超低空飛行,更是讓現有的防御系統感到束手無策。
對于“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各界的評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有渲染有烘托,有事實有夸張。但不可否認的是,“海燕”在戰略威懾方面和技術發展方面都體現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同時,維持核戰略平衡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武器,而更多在于人與先進裝備的綜合較量。對于身為“戰斗民族”的俄羅斯人而言,其堅忍不拔的民族共性可謂是最好的精神支柱,而作為俄在核動力巡航導彈上的一次充分探索,“海燕”能否利刃出鞘,助力俄羅斯在波云詭譎的當下繪出濃墨重彩的一筆?可以預見,在未來核動力巡航導彈必將承擔更為重要的作用。
鄭松凌,國防科技大學理論研究小組核心成員,曾在《中國國防報》等重要紙媒和光明軍事、中華網等中央級網絡媒體發表文章;王梓嘉,理論研究小組核心成員。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作者:鄭松凌 王梓嘉(國防科技大學)
審核專家:付松洋(國防科技大學)
策劃:金 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