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廢掉劉賀時,他怎么不反抗?三百年后的一個事件告訴了答案
大權皆在權臣之手,皇帝只是個可憐的光桿司令。哪還有反抗的機會?霍光廢劉賀,與后來的王莽毒殺漢平帝,曹操不顧漢獻帝哀求,執意要處死董貴妃是如出一轍。并且霍光廢劉賀時,走的還是政變奪權的路數。也就是霍光突然帶著兵,以武力威脅大臣與他一條心。然后再以武力逼迫劉賀退位。當劉賀被莫名其妙的摘掉皇冠后,他就更沒有反抗的可能性了。
霍光為什么要廢掉劉賀?
關于霍光廢掉劉賀,現在主要有兩種觀點:
(資料圖)
觀點一:劉賀是一個心智極其不正常的神經病皇帝,霍光受漢武帝托孤之重,毅然決然的廢掉了劉賀。
觀點二:劉賀不是一個昏庸的天子,相反他是一個有正常心志的皇帝。他想把權力從霍光手上奪回來。
這兩種觀點到底哪個對,這里不做判斷。但是這兩個觀點都有一個共同點:霍光的權力真的很大。
公元前74年,劉賀以昌邑王的身份入京,繼承皇位。他當時面臨的是一個朝廷已經被權臣霍光把持,且政令不出未央宮的局面。如果劉賀想要當一個有實權,不受大臣擺布的皇帝,他要么裝傻,熬死霍光這些老臣。或者想辦法奪權,扳倒霍光。
從后來劉賀的所作所為來看,他選擇了后者,也就是奪權。
但是奪權很難吶。因為前面也說了,劉賀是以諸侯王的身份去長安繼位的。因此他在京城沒有任何依靠的勢力。他的身邊只有一個親信圈子,就是他在昌邑國的親信屬官。
額外插一句,東漢末年曹丕篡漢,退位后的漢獻帝封地,非常湊巧就是在山陽縣,也就是劉賀當年的封國。
于是,劉賀登基沒幾天,就趕緊將自己的心腹安置在朝廷的各個重要職位上。
比如據《資治通鑒·漢紀十六》的記載:
昌邑王既立,淫戲無度。昌邑官屬皆征至長安,往往超擢拜官。相安樂遷長樂衛尉。
劉賀入京登基后,立即將原昌邑國國相安樂任命為長樂宮衛尉。讓安樂以衛尉身份掌握宮城宿衛的部隊(禁衛軍),控制京城的一切武裝力量,保衛自己。
結果劉賀這一舉動激怒了霍光,讓霍光認為劉賀這是要奪權,想要除掉自己。為后來霍光廢掉劉賀埋下了伏筆。
另外,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劉賀丑事。二十七天干了一千多件壞事,逼得霍光為了漢室社稷也不得不決定廢掉他。
霍光是怎么廢掉劉賀的?
其實,霍光廢掉劉賀,并沒有得到內外朝大臣的一齊認可。當時很多人不贊成霍光,但是霍光還是獨斷專行,逼著大臣們支持自己通過政變廢掉了劉賀。
據史料記載,霍光想要廢立劉賀的時候,召集了外朝重臣們進行商議,但是附和他的人基本沒有。這時候是他的親信死黨田延年站出來大聲呵斥,并拔出劍來說:先帝將天下托付給了霍大將軍,現在誰敢不跟霍大將軍走,我就讓他跟著先帝走!
"光乃引延年給事中,陰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圖計,遂召丞相、御史、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央宮。光曰:"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驚愕失色,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離席按劍,曰:"先帝屬將軍以幼孤,寄將軍以天下,以將軍忠賢能安劉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將傾,且漢之傳謚常為孝者,以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如令漢家絕祀,將軍雖死,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旋踵。群臣后應者,臣請劍斬之。"--《漢書·霍光傳》
外朝大臣被這么一嚇,很多人都衰了。霍光乘機靠權勢壓住外朝大臣,讓他們同意廢立,并以皇太后(霍光的外孫女)的名義宣布廢掉了劉賀。
按照常理來說,一般人在遇到危險時,應該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訴求饒,讓敵人心軟。先保住一條命再說。具體實例,可參考后來的萬歷皇帝在聽說自己要被廢時,找自己媽媽李太后哭訴的故事。
言歸正題。昌邑王劉賀被廢,其實就是一場血腥的政治斗爭的結果。他被廢掉的理由比較搞笑,被廢的原因也很悲催,就是--他不掌握權力。
一個不掌握權力的皇帝,當他被權臣通過政變的方式趕下臺后。他能活著就已經不錯了!還敢反抗?后來的高鄉貴公曹髦就是不知道水深水淺,身死社稷不說,死了還被正史給故意一通黑。好在還有公共正義和演義小說在后來替他還了一個清白。否則,他就真的是死不瞑目了。
至于劉賀,現在依然是被一通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昏君,歷史只能代表過去,明天還需我們去創造,我們要以史為鑒,辯證的看待歷史記載。
但是,劉賀在被廢掉時,表現得卻是異常的反常。據史書記載,劉賀跪著聽完詔書之后,爬起來,徑直對霍光就來了一句:
"天子有爭臣七人,雖亡道不失天下"。
劉賀這話的意思是,如果我身邊能有七個敢規勸我過錯的人,即使我本人真的如你們所說的如何無德無能,這天下也不會失去,這皇位也不會旁落。
言外之意:劉賀罵霍光,扶我的是你,現在推我的也是你,你霍光借口有道伐無道,口口聲聲說自己上達天聽,下達民意,然而卻釣魚執法,故意把我抹黑一通,其實你干的就是逆臣之事!
他說話的這個口氣,不像是個被廢黜的皇帝說出來的話?反倒是像后來說出"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的崇禎皇帝。
其實劉賀說的沒錯,霍光這就是政變,這就是謀朝。只不過,霍光沒有篡位罷了。這與后來的董卓廢漢少帝劉辯,司馬師廢魏帝曹芳,本質上沒有區別。
廢掉劉賀之后,霍光要斬草除根。又對劉賀的親信進行了血腥殘酷的報復和屠殺,基本把昌邑國的屬官全部殺絕了。
前面說了。劉賀以藩王身份入京,他身邊只有自己從昌邑國帶來的親信可用。可是霍光通過政變把他軟禁,然后再通過殘酷鎮壓的方式基本殺光了他的所有親信。此時的劉賀已經是一個光桿司令了。
而一個光桿司令,他哪有能力反抗朝廷的頭號權臣?
如果劉賀反抗了會怎么樣?
三百多年后,有一個幾乎相當于是光桿司令的年輕皇帝要反抗權臣,結果這個年輕皇帝被權臣派人給殺了。這個倒霉的皇帝就是曹髦,而那個權臣就是司馬昭。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可信度最高的三國正史,《三國志》也一樣不能免俗的寫了很多有違史官職業道德的話。
曹髦在被成濟(司馬昭心腹)殺掉后,《三國志》是這樣抹黑他的:
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東海王子髦,以為明帝嗣,見其好書疏文章,冀可成濟,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數呵責,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誣謗吾,遂隔絕兩宮。其所言道,不可忍聽,非天地所覆載。吾即密有令語大將軍,不可以奉宗廟,恐顛覆社稷,死無面目以見先帝。大將軍以其尚幼,謂當改心為善,殷勤執據。而此兒忿戾,所行益甚,舉弩遙射吾宮,祝當令中吾項,箭親墮吾前。吾語大將軍,不可不廢之,前后數十。此兒具聞,自知罪重,便圖為弒逆,賂遺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藥,密因酖毒,重相設計。事已覺露,直欲因際會舉兵入西宮殺吾,出取大將軍,呼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世語曰:業,武陵人,后為晉中護軍。……此兒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漢昌邑王以罪廢為庶人,此兒亦宜以民禮葬之,當令內外咸知此兒所行。又尚書王經,兇逆無狀,其收經及家屬皆詣廷尉。"
原文實在是太長了,只截取一段。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曹髦簡直就是個十惡不赦的壞蛋!司馬昭才是好人。司馬昭為了能夠感化曹髦,給了他極大的寬容。但是曹髦居然不懂感恩,反而還要帶兵殺掉司馬昭。這種不知感恩的畜生,就如當年的昌邑王劉賀一樣,死了也活該!
瞅瞅,這就是所謂的正史。如果不是因為司馬家族名聲太臭,以及《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太大了,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把司馬昭熏得太臭,怎么洗都洗不香。估計現在肯定還有不少書呆子會把正史奉為至寶,給司馬昭在洗地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