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征途是田野!農機手跨區作業大顯身手
初秋時節,重慶種植的980多萬畝水稻開始陸續成熟。重慶屬于典型丘陵山區地貌,這兩年在加緊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不過,在一些還沒有完成改造的地方,收割是如何進行的呢?近日,除了本地的農機手,大量跨區作業農機手也趕到了重慶。總臺記者近日在榮昌區,就遇到了一支來自江蘇的農機手隊伍。
早上8時,熾熱的太陽,將水稻植株上的水汽蒸發殆盡,來自江蘇的農機手韓井前和同伴們,也抵達了要作業的水稻種植基地附近。8月初,韓井前就收到了基地負責人陳開國的邀請電話。商定好收割范圍后,韓井前和同伴們駕駛著農機,排著隊進入了稻田。與高標準農田相比,今天要作業的田地塊小、坡度大,下田的時候大家都格外小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江蘇農機手 韓井前:屬于大山大丘陵的地勢,收割機作業難度很高。
隊伍里的農機手孫存雨,今年48歲,有著20多年的收割機駕駛經驗。他在不大的田塊里來回穿梭,所到之處,一束束水稻很快被收進了收割機的谷倉,遇到不規則的邊角地,他便靈巧地輾轉騰挪,不放過邊邊角角。
江蘇農機手 孫存雨:要慢慢地搞,慢慢地收,不能太急,不能忙,不能慌。
130多畝的水稻田在4臺收割機的聯合作業下,不到一天就完成了,效率是人工的幾十倍。一畝地80塊錢的收割費用,對于基地負責人來說,又高效又劃算。
重慶榮昌區某水稻種植基地負責人 陳開國:我們這個地方的機器只有這么多,這十幾天時間必須收割完,收不完,就有可能谷子在田里面壞掉發芽,所以必須要有外地的收割機來幫忙一起收。他們的機器馬力又大,又不容易陷機器,收割基本是完全歸倉。
韓井前告訴記者,他十幾年前就開始到重慶收割水稻,從一開始在路邊等客戶,到現在都是老客戶提前預約。
江蘇農機手 韓井前:我大概2010年就到這邊來,那時候來的時候沒有收割機,很少很少,老百姓都是靠人工用打谷桶去打谷。后來我們收割機來了,逐漸地現在都機械化。
這幾年,重慶大力推進土地宜機化改造,水稻機收的條件大幅改善,水稻機收率在八成以上。收完重慶的水稻后,韓井前和伙伴們又將趕往四川,然后一路向北,最后回到江蘇,對他們來說,哪里有糧食收獲,哪里就是他們的戰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