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師德:唾面自干,忍也!
(資料圖片)
"唾面自干"成語,字面意思就是:人家往你臉上吐唾沫,不要擦掉,而是讓它自干。喻指受了侮辱,極度容忍,不加反抗。這典故出自于《新唐書·婁師德傳》,為唐代婁師德留下的千古"絕唱"。元代許奎將其收入了《忍經·勸忍百箴》之中,與眾多先哲們相映成輝。
婁師德,唐朝高宗、武則天兩代的大臣。身居高位數十年,屹立不倒,婁師德的內功,全在一個"忍"字??鬃釉唬?小不忍,則亂大謀。"又曰:"君子無所爭。"婁師德的"忍",有效地保護了自己,同時也深藏著處世的智慧。在那個奸佞酷吏橫行的年代,婁師德被高宗、武則天所賞識,卻并沒有受到奸佞酷吏的致命迫害,沒有被打殘整垮,即使臉面上十分難堪,但他都能從容應對,這與他的寬厚忍讓是分不開的。
"唾面自干"是婁師德留給我們的忍讓經典佳話,反映出面對世間丑惡而忍到極致,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燦爛。當然,這是需要一定功夫和定力的。這經典誕生的背景是人在江湖,春風得意,必然有人嫉妒,何況在高層不勝寒的官場呢!唾面自干經典是怎么來的呢?
婁師德的弟弟要到外面去做官,他特意囑咐弟弟說:"我得到陛下的厚愛,導致很多人在陛下面前詆毀我,你現在去外面做官,一定要處處學會忍讓。"他的弟弟回答說:"是的。就算別人把唾沫吐到我的臉上,我也不會發作,只是把唾沫擦掉就算了。"婁師德卻說:"這正是我所最為擔心的地方。有人唾你,是因為他發怒了。你如果把口水擦掉,說明你心中不滿,對方心里就會更加生氣。當你被別人吐ロ水時,一定不要擦掉唾沫,而是讓它自己干掉。"于是,"唾面自干"成語誕生了。
其實,"忍"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忍"不但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智慧。婁師德的忍讓,是勝過韓信"胯下之辱"的,不失周文王和孔子應對人生患難的風范。周文王被關在羑里時而演繹《周易》,好像沒有羑里這塊地方;孔子被圍在陳國和蔡國,卻彈琴唱歌,好像沒有什么陳國和蔡國。韓信當時還是個窮小子,而婁師德已經身處高位,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依舊遇事謹慎,與人處處和而謙讓。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就采取"躲避咬人狗,遠離垃圾人"相應對。
有一次,婁師德和權臣李昭德一塊入朝。當時兩個人的官職相當,但李昭德為人傲慢無禮,處處自以為是,與人相處如刺猬,遇利是獅子,遇名是惡狗。李昭德看到婁師德身體肥胖,行動緩慢,就嘲笑婁師德說:"今天真倒霉,遇到你這條耕地的蠢牛,掃了我的雅興,也耽誤了我的時間。"婁師德聽了,并沒有反駁,反而自嘲道:"是?。∥也桓?,誰來耕地啊?"這正是:寧和好人爭高下,不與爛人說句話。
在《忍經·勸忍百箴》中,婁師德與眾多先哲們相聚,在居家之忍、做官之忍等眾多事例中,展示了"忍"的境界和修養。古人曰:"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古今不變之理也。"對無常的世事保有一份平和、通透的理解,才能獲得達觀而坦蕩的人生。忍讓是需要涵養的。
婁師德巡視并州時,在驛館與下屬一同吃飯。當他發現自己吃的是精細的白米飯,而下屬吃的卻是粗糙的黑米飯,便把驛長叫來,責備道:"你為什么用兩種米來待客?"驛長連忙解釋說:"由于時間緊迫,一時沒那么多白米,只好給您的下屬吃粗食,是屬下的錯。"這時的婁師德卻說:"是我們來得太倉促了,導致你來不及準備。"然后,他命人將自己的吃食也換成粗食。(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