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老河口:“兩回兩帶”引人才 回鄉創業涌“春潮”
2022年以來,老河口市堅持把推進回鄉就業、回鄉創業、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兩回兩帶”工程作為助力鄉村振興、增強民生福祉的重要載體,以硬措施、優服務為牽引,構建“鄉情鏈”“服務鏈”“人才鏈”三鏈合一的創新創業生態,形成了“人才回歸、技術回鄉、資金回流、項目回遷”的良好局面。“兩回兩帶”工作開展以來,回鄉就業9103人,回鄉創業1378人,帶動就業4094人,新增各類經濟實體投資重點項目93家,項目投資總額39.989億元。
(資料圖)
激活“鄉情鏈”千方百計“喚游子”
針對草根經濟發展不充分、市場主體增長緩慢的現狀,老河口市堅持把鄉情融進去,把親人引回來。
鄉音共鳴擴“總量”。按照“村建表、鎮建冊、市建庫”的要求,建好用好在外人員、回鄉創業人員、回鄉就業創業能人信息庫、企業用工需求庫,對接人才發展需求和基層產業需求。摸排在外就業創業人員119910人,掌握272家企業9444個崗位的用工需求。按行業、地域、職業、身份、特長等建立市級在外人才信息庫,實行動態管理。
鄉土共識盤“存量”。開展返鄉就業創業聯系服務活動,即印發致老河口在外就業創業人員的一封信10000余份;舉辦團拜會、在外專家人才懇談會、創業交流會等20多場座談會;借助外埠商會、在外創業成功人士等資源力量,利用春節、中秋節、國慶節等特殊時間節點,開展十余次返鄉人士家鄉行,助力更多的人力資源建設老河口。
鄉情共建增“變量”。建立255個在外同鄉微信群,開展集中宣傳活動,宣傳政策、介紹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發布用工需求,協助在外人才回鄉就業創業。組團赴南京、溫州等地開展“雙招雙引”活動,授予溫州老河口商會“兩回兩帶”工程聯絡站、“人才工作站”牌匾,通過對接產業轉移,以才引才,進行活動推介,吸引優秀人才、優勢企業、優質項目落地老河口。
做優“服務鏈” 整體聯動“搭臺子”
針對回鄉人員缺乏投資方向、投資項目及對接渠道等,老河口市堅持把服務做進去,把作用帶出來。
政策推進先行。出臺政策匯編單行本,明確產業扶持、就業創業等十個方面32條具體措施,對涉及返鄉創業的“三項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一次性創業補貼、回鄉創業脫貧人員貼息貸款申領辦法、企業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生活補貼”等9項重點政策落實進行了流程再造。落實融資貸款、土地流轉、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疏通創業過程中的堵點、難點。2022年以來,為14家企業24名大學生發放生活補貼、租賃住房補貼以及交通補貼共計20.95萬元。撥付2022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資金420萬元,申報2023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項目600余萬元。2022年以來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204筆,貸款發放42595萬元,財政貼息資金1401.94萬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企創貸等均實現破局。為老河口新景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萬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北飛來鐘糧油設備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1800萬元。為老河口市奧勝電子有限公司等4家中小微企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900萬元。
夯實平臺載體。各鄉鎮(街道)建立投資項目超市,形成《投資項目超市建議目錄》,便于回鄉人員投資。搭建漁業產業園、輕工產業園等15個就業創業平臺,為回鄉就業創業人士提供發展平臺。整合“兩園一基地”資源,將頤高科技產業園建設為老河口市“兩回兩帶”工程示范基地,產業園現已入駐各類企業和機構115家,提供各類服務2.8萬余人次。成功創建“襄陽市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頤高電商產業園獲批省級返鄉創業示范園。百創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等4個項目獲評襄陽市返鄉創業示范項目。
服務精準對接。開展廣泛招聘。2022年以來,先后組織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百日沖刺”“高校畢業生”各類招聘會213場次,累計發布用工需求33.1萬多個(次),進場咨詢人數達2.3萬多人(次)。實施跟蹤服務。對回鄉重點創業能人庫中的人員,帶動鄉鎮、村兩級主動對接服務。對回鄉就業創業的重點人員實行“一對一”服務,落實用工難、創業難、融資難、競爭力不強、創業環境不佳等問題830多個。重點圍繞回鄉就業創業主體存在的困難和問題53個,建立問題清單、任務清單、效果清單,形成信息收集、督辦推進、反饋銷號機制,千方百計解決后顧之憂。
助力“人才鏈”多措并舉“鋪路子”
針對返鄉農民工、下崗工人、畢業大學生、退役軍人等重點就業群體,老河口市堅持把活力激起來,把人才留下來。
突出培訓強基。針對返鄉農民工、下崗工人、畢業大學生、退役軍人等重點就業群體,精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和創業指導,2022年以來,累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7620人。開展科技助力農業產業鏈發展暨鄉村振興專項培訓行動。培育高素質農民670人。先后與光電產業、化工產業、汽車產業等部分企業簽訂培訓與學生實習見習協議,開展訂單式培養,新型學徒制培訓產業工人473人次。
創新人才增智。圍繞鄉村人才需求,探索黨建引領、產業帶動、能人治村,推行“村企幫建共同體”“產業聯建聯合體”“人才共育聯盟體”模式。先后組織“萬企興萬村”鄉村振興行動,95家民企、商協會包保幫扶28個重點鄉村,累計投入資金190多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區域合作。著眼回鄉創業人員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有效盤活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張集鎮油坊灣村龔保貴、仙人渡鎮電商江魯光和茹灣村汪琴琴等多名回鄉創業人員聯合創建了“產業基地+研學基地”的抱團發展模式,打造產業聯盟。通過高校教授河口行、行業專家和回鄉人才結對,持續選派96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業生產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工作,專家組團式幫助解決技術難題,發展特色產業項目314個,提升產業層級。
注重典型引領。選樹50多名回鄉就業創業典型,如夏詩荷雨村鄉創路上“新農人”童俊,創辦“丹丘覓境”民宿,讓民宿成為新的鄉村引流點,讓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力量,吸納本村剩余勞動力30余人就近務工,村集體經濟年增收達26萬余元。電商“達人”汪琴琴,種植貝貝南瓜等特色農產品,形成產供銷一體化電商營銷模式,同時,打造集研學、餐飲、住宿于一體的教育旅游營地,實現鄉村資源變經濟資源,周邊群眾搭上共富快車。老河口市舉辦第三屆返鄉創業大賽,10名“兩回兩帶”“爭先之星”和10名“鄉村振興代言之星”脫穎而出。
一審:孫群
二審:汪誼君
三審:劉兵
(責任編輯:彭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