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風起南洋》計劃10月開機 故事題材源自非遺項目“送王船”
導演沈少河
故事題材源自非遺項目“送王船”的院線電影項目《風起南洋》,本月在廈門啟動。記者昨日獲悉,該影片將作為中馬建交50周年獻禮影片,于明年上映。目前劇本已完成第三版,仍在精修當中。主要演員正在洽談中,置景、美術、攝 影、動作團隊也都在緊密交流中,初步計劃今年10月開機。
電影《風起南洋》取材于中國閩南地區、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廣泛流傳的“送王船”民俗,敘述清末年間,一百多名華工被迫下南洋遭遇海難,卻被賣往馬來半島叢林中的隱秘礦場,成為被奴役的“豬仔”的辛酸故事。而主人公“烏龍”憑借其堅強的意志,一路集結華工義士,開啟了自救和解救同胞之路。
(相關資料圖)
影片啟動之際,影片的承制方——廈門博譽電影制片廠也同時宣告投產,正式進軍影視市場。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深入挖掘、持續產出福建本土題材優秀影片,使之成為制片廠未來成長的屬性與標簽,同時整合更多更優質資源,著力打造福建民營影視工業化全產業鏈龍頭企業。
【專訪】
廈門元素將貫穿整部影片?
導演沈少河接受本報專訪透露細節
《風起南洋》的導演沈少河是漳州人,定居廈門,他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身兼導演、編劇、制片人多重身份。他的電影處女作《旦后》是一部反映“中國音樂活化石”南音題材的電影,2020年在各大院線上映后獲得了眾多業內人士的好評。
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同樣被列入該名錄。先后執導的兩部影片都是“非遺”題材,沈少河說,他是閩南人,從北京回到廈門,也是因為閩南有很多可以深挖創作的文化題材,想通過電影這一藝術形式,將閩南文化進行提煉和推廣。
2012年以前,沈少河已經在國內演出行業小有名氣,其轉型更多與《印象劉三姐》總導演張藝謀有關?!皬埶囍\是攝影師出身,工作多年后才轉行當導演,而且他上電影學院時年齡已經很大了。我想,既然他可以在工作多年后去學導演,那么我也可以啊。”沈少河打定主意,也要往電影導演的方向闖一闖。2015年,他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進修電影導演。
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后,沈少河回到廈門,推出了自己的處女作《旦后》。作為首部講述南音題材與廈語片的院線電影,《旦后》改編自廈門作家黃寧的同名小說,主要講述20世紀50年代女主角林波兒隨養母到香港艱難營生,在清貧的生活中依舊堅持傳承南音,最終在僑胞的幫助下出演“廈語片”一舉成名的傳奇故事。
而與電影《風起南洋》相遇,屬于機緣巧合。該片策劃人此前請了北方的編劇、導演共同創作劇本,總覺得味道不對,后經朋友介紹認識了沈少河?!拔覀円娒婧笏悸芬幌伦泳团錾狭?,一拍即合。我家中老一輩有很多人在南洋,從小就對南洋文化有較多的了解,也有南洋情懷,所以找的點比較準。”沈少河說,后來他與策劃人根據原有的素材重新構思,最終將影片定位為商業動作片,以解救被西方殖民者欺壓的華工,幫助他們逃出魔窟為故事主線,展現了閩南人愛拼敢贏、不服輸的精神。
沈少河說,雖然故事主要發生地是南洋,但廈門元素將貫穿整部影片。被賣“豬仔”的華工一開始就是從廈門出發乘船下南洋,他們到了南洋后也會有關于家鄉廈門的交流以及對家鄉風土人情和親人的懷念。此外廈門人熟悉的“送王船”祭祀活動,還有閩南地區的一些武術等,也會在影片中呈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