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總部經濟,長三角又一省會發文
近日,《合肥市支持總部經濟發展若干政策(試行)》發布,提出榮譽激勵、多作貢獻獎勵、核心員工激勵、產業鏈對接和場景應用支持、金融支持、辦公用房支持、用地保障、服務保障、出入境和通關便利、“一事一議”支持共十項支持政策。在金融支持方面,總部企業將上市主體遷入合肥市的,給予300萬元一次性獎勵。
當前,我國城市總部經濟的格局如何?以8月初發布的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為例,中國142家上榜企業,共分布在38座城市。其中,擁有2家及以上世界500強企業總部的城市有15個。整體上,京滬兩地包攬近半數上榜企業,中西部城市則相對弱勢。
根據合肥此次發布的政策,發展目標圍繞“做優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質量”,加大總部企業引進和培育力度,支持在肥企業打造制造基地+研發中心、銷售中心、上市主體、供應商集群、配套基金“1+5”發展格局。力爭到2025年,總部企業數量超過150家,實現三年翻一番,成為長三角總部經濟重要集聚地。
(資料圖片)
“在不同視角下,合肥的總部企業獎勵政策具有不同的意義和影響。”財經評論員徐浩平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從企業家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激勵和支持,能夠促進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從城市發展視角來看,吸引總部企業遷入合肥能夠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提升城市的競爭力。財政角度下,需要考慮獎勵政策的合理性和財政壓力,在實施獎勵政策的過程中,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確保政策的可持續性和效果的最大化”。
“對于總部企業來說,300萬元一次性獎勵政策無疑是一種激勵和鼓勵。”徐浩平解釋稱,這不僅是對企業在合肥市發展的認可,更是對企業創新和發展的支持。這樣的獎勵政策將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將總部遷入合肥,促進經濟的繁榮和創新的發展。
“對于城市的發展,吸引總部企業遷入合肥具有重要意義。”在徐浩平看來,“總部經濟是現代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帶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高附加值產業。這不僅能夠推動城市的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還能夠提升城市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事實上,隨著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戰略實施,部分企業對投資重點進行轉型和再布局是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城市總部經濟“爭奪戰”日趨激烈。
例如,杭州今年初發布總部經濟新政22條,力爭到2025年,全市總部企業數量新增100家以上;4月,深廣兩地先后推出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重磅措施。記者還了解到,虹橋商務區管委會近期正密集調研起草《虹橋商務區發展“十四五”規劃(草案)》,明確提出虹橋商務區要構筑總部經濟集聚新高地,吸引培育高能級總部機構,到“十四五”末將引進更多總部企業。數據顯示,虹橋商務區已引進338家世界500強、外資地區總部、上市公司和長三角企業總部,成為上海總部經濟的新熱土,上半年新引進各類總部49家,完成全年目標的80%。
但需要警惕的是,近年來,隨著參與城市的增多,總部經濟的定義一再被拓寬,總部企業也加速分層分類、泛化發展。對此,有專家提醒,發展總部經濟需要將其對城市、企業帶來的效益和城市總部運行成本結合起來綜合考慮,也需考慮城市周邊的產業發展狀況。
在這方面,合肥此次提出總部企業認定的基本條件包括符合合肥產業發展導向,其中,先進制造業要求上年度對合肥的經濟貢獻3000萬元(含)以上。
“此外,獎勵政策的實施必然對財政造成一定的壓力。”徐浩平建議,“財政部門需要充分考慮獎勵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確保財政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同時需要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確保獎勵資金的使用符合政策規定,防止出現浪費和濫用的情況。”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