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海珠?
廣州,海珠,藝洲路。
一座外形如同即將綻放的木棉花的建筑,最近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駐足拍照。
(相關資料圖)
它是位于廣州新中軸線上的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
為廣州塔區域“三館一場”新地標的一部分。
△廣州海珠,即將向公眾開放的廣州新美術館。
新美術館尚未開放,就已經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不僅因為它在夜里開燈的模樣美輪美奐,
還在于一邊能夠將廣州塔盡收眼底,一邊感受赤崗塔的詩情畫意。
古代地標和現代地標交相輝映,讓城城也分外癡迷,這仿佛是海珠區作為大灣區新生活先行者的魅力所在。
△廣州海珠,航拍新美術館和廣州塔,遠處是珠江新城。
曾經的曾經,琶洲東部的黃埔古港是廣州唯一的通商港口,寄托著千年商都貿易精神中的無畏與果敢。
后來的后來,濱江西的“河南地”承接著百年歲月的廣府文化,工業大道沿線熱火朝天的機房里,撐起了廣州工業的半邊天。
△廣州海珠,廣州塔與赤崗塔同框,遠處是珠江新城。
今天的今天,琶洲會展依舊熱鬧非凡,拔地而起的CBD和日新月異的地標建筑,輪回到又一個發展的方向。
住在海珠的團隊小伙伴Eric就說:
在海珠區不同的區域進行City Walk,才能深刻體會生活的百般況味。
△廣州海珠,琶醍的酒吧街。
濱江路沿線,
從人民橋到廣州大橋,
能看到文化先行沉淀出的歲月滄桑。
△廣州海珠,濱江路,具有百年歷史的大元帥府。背后是玩輪滑的孩子。
在工業大道周邊,
從沙園一路向南洲,
有從工業到新潮轉換的時代變遷。
△廣州海珠,O2park創意園的涂鴉。
在琶洲CBD附近,
無論是商務區、公園還是閱江路,
藝術態度和發展風采都能映射擁抱世界的胸懷。
△廣州海珠,琶洲CBD頗具質感的寫字樓。
低調的海珠,
內斂卻海納百川,
古樸又不失潮流。
早就值得重新被行走,被書寫。
△廣州海珠,一到春天,洲頭咀公園附近就開滿色彩絢爛的風鈴木。
01
歲月風華江南地
濱江路沿線City Walk推薦(自西向東)
洲頭咀公園-人民橋-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解放大橋-海珠橋-江灣橋-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海印大橋-海印公園-中山大學北門廣場-廣州大橋-廣州塔。
全線有些長,步行時間在3-4個小時,建議可以和騎行配合或者選取一段,三條濱江路沿線的步道都風景迷人。
濱江路沿線City Walk支線(自西向東)
同福西路(看老廣州騎樓)、南華西路(看海幢寺)、紡織路/草芳圍(看淳樸街巷)、中山大學(看百年名校)、下渡路(吃街坊美食)。
愛熱鬧的小伙伴可以乘地鐵到 江南西 站,附近美食、商場和潮流小店一應俱全,還可以去逛逛 曉港公園 哦~
海珠 之名,很容易讓人想起水。
它得名于珠江中的海珠石,江石如今已經和北岸連成一片,“水”卻始終是關于海珠的清晰意向。
直到今天,海珠區的主體都是被珠江環繞的海珠島。
△廣州海珠,濱江路的大元帥府碼頭。
雖然提起廣州珠江歷史底蘊的時候,人們最先想起的總是北岸沿江路藏著的百年芳華,但其實身為“河南地”的海珠,也有歲月留下的痕跡。
這就不得不說濱江西。
△廣州海珠,濱江路沿線的美食店。
從廣州成為對外通商唯一的口岸算起,濱江西的商業開發史,已經超越百年。在這里,City Walk不需要地圖,無論是江邊步道還是穿街走巷,都能偶遇浪漫風景。
如果說海珠區的面孔是煙火,濱江西就是直達煙火的捷徑。
南華西和洪德路的騎樓街,被稱作“廣州最美轉角”,
同福西路和中路的交匯處,曾是民國首富的居住地。
△廣州海珠,“廣州最美轉角”。
以前的十三行與濱江西只有一江之隔,同福路自然就成為了商業旺地,
一時之間,鐘表店、理發店、涼茶鋪等變得鱗次櫛比,
同福路時至今日都保留著海珠區最完整的騎樓建筑群。
△廣州海珠,保存完整的騎樓街。
相比于北京路和上下九,這里的騎樓更偏中式風格,
嶺南特色以一種淳樸的方式呈現,
騎樓中的老字號,也成了老海珠人的一種情懷寄托。
在這片區域,時光是定格的,無需地圖,只要雙眼和雙腳去丈量光陰。
一條條不知名的巷子里,麻石路和青磚屋勾勒著海珠最深刻的面孔,
歷史可追溯千年的海幢寺藏在其中,更給人時空穿梭的感受,
△廣州海珠,海幢寺。
而在騎樓之下,鋪面里的阿婆和食客暢談家長里短,大抵也是生活的況味。
有時街角一轉,你會被“不知名的市場”吸引,親民的美食和平價的好物和街坊討價還價的聲音交織,讓人恍然回到80年代的光景。
△廣州海珠,頗有煙火氣的騎樓老街。
文化藝術有很多種,在濱江西,它大抵與歷史風貌和廣式生活掛鉤。
傍晚時分,走到沿江的主干道,遠眺江北就是被譽為“廣州外灘”的沿江路,昏黃的光影打在粵海關大樓上,有一種“愛在日暮黃昏時”的味道。
△廣州海珠,從濱江西路望向江對岸的粵海關大樓。
在這里,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充滿享受“美食自由”——
坐在惠食佳和家人朋友吃著啫啫煲“得閑飲茶”,足以享受傳統食材的烹調方式;夜色降臨,走進同樣沿街的鋪面里喝一杯精釀,則是年輕人的潮流。
△廣州海珠,濱江西路的惠食佳,是吃啫啫煲的老字號。
有時候,你甚至不用刻意去尋找店家,因為街巷中街坊坐滿的不知名鋪面,就能成為覓食的終點。
古樸卻不失活力,將文化融于生活,
某種程度上說,海珠的生活就是一種藝術,而藝術始終源于生活。
在讓味蕾滿足之后,沿江散步便成了另一種風情。
河對岸的珠江風光帶和珠江游的船只相映成趣,如果一路向東,沿途還會遇見孫中山駐足過的大元帥府和百年學府中山大學。
△廣州海珠,中山大學北門牌坊。
以及,市民們在珠江邊的愜意生活。
阿姨們花枝招展,
△廣州海珠,珠江邊拍照的女士。
阿伯們悠閑散步,
△廣州海珠,珠江邊散步的人們。
沿途還有釣魚的人們,
△廣州海珠,珠江邊釣魚的人們。
不曾刻意雕琢,原來海珠的歷史,
就這樣以一種很新的方式融入了平民生活。
△廣州海珠,濱江路感受珠江風光。
02
昔時工業無雙地
今朝文藝落腳點
工業大道沿線City Walk推薦(自西北向東南)
沙園市場-TIT文創園-莊頭公園-廣州電池廠/廣州重型機械廠-廣紙歷史公園-O2park創客公園。
適合工業風愛好者,南海珠處處有工業痕跡,沙園地鐵站附近適合夜生活,往西是太古倉的酒吧天堂,往西是曾經的宵夜街寶業路(部分拆了,食肆要仔細尋找)。
廣州曾有句老話:
“寧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間房。”
“河南”指的自然是海珠,老廣州的發展集中在荔灣和越秀一代,海珠在不同時期扮演的角色則有所不同。
上世紀80年代,這樣的現象十分顯著,人們在海珠的工廠上班,然后回到越秀休憩,水泄不通的海珠橋就成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上圖為80年代人們上下班在海珠橋通行的景象,下圖為今天的海珠橋。
工業,便是海珠不得不說的元素。
今天的工業大道,在建國之后便匯集過一批廣東第一、華南第一、甚至全國第一的工廠——
△廣州海珠,工業大道沿線廣州重型機械廠的景致。
廣州造船廠,生產出了華南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
廣州造紙廠,生產出新中國“金頁牌”新聞紙,占據華南紙業半壁江山,被譽為“南國紙城”;
廣州重型機器廠,是全國最早研制生產分離機械的廠家,直到今天仍在為廣州地鐵的建設貢獻力量......
△廣州海珠,廣紙路中介紹工業大道輝煌歷史的展牌。
除此之外,還有廣州自行車廠、廣州東方紅印刷廠、廣州味精廠、廣州星球輪胎廠、廣州萬寶冰箱廠、廣州氣體廠、廣州眀興制藥廠、廣州第十一橡膠廠、廣州軋鋼廠......
不僅如此,萬寶牌電冰箱、虎頭牌電池、五羊牌自行車、雙魚牌乒乓球等家喻戶曉的名牌產品,也都來自工業大道。
△廣州海珠,廣州重型機械廠內介紹工業大道的墻面。
海珠區曾經的工業元素有多濃?沿江的大元帥府,前身是一個水泥廠,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是有倉庫改造而成。
時至今日,工業雖然不再是海珠的主流,工業元素和工業風卻留了下來。
△廣州海珠,大元帥府原本是一座工廠,現在已經成為博物館,是極其適合出片的打卡之地。
在濱江路沿線,紡織路和草芳圍是代表,如今化作老街區的街巷早已沒了紡織機運作的聲音,接地氣的生活才是主旋律。
而更多的工業元素藏在工業大道附近,比鄰越秀·星匯海珠灣的廣紙歷史公園,就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廣州海珠,紙廠路附近仍保留著一些工業風的痕跡。
時代在滾滾前行,海珠不愿落后,于是一個個曾經的工廠都以另一種方式迎來新生。
比如成為創意園。
紅磚灰瓦的老廠房和銹跡斑駁的老機械,都在停滯了一段時光后煥發新顏,成為集創意、時尚、文化、科技為一體的街區。
△廣州海珠,工業大道沿線的創意園。
綠葉、紅磚與小資情調的店鋪搭配,已然成為年輕人出片的網紅拍照打卡地。園區內匯集多種主題店鋪,涂鴉藝術的色彩滿溢著夏日的多巴胺。
△廣州海珠,南洲附近的O2park公園。
而在珠江后航道,太古倉早已被列入“打卡名錄”,
它曾是供輪船公司使用的倉儲碼頭,現在則搖身一變成酒吧、餐廳匯集的潮流景點。夏日里流光溢彩,江山清風搭配觥籌交錯,在工業風的背景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那浪漫語句:
“今夜月色很美。”
△廣州海珠,夜里的太古倉。
是的,如果你以工業大道或者各種“倉”、“廠”去定義海珠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片走過崢嶸歲月的土地,早已從工業先行走向了潮流先行。
到了夜里,BIG創意園的夜市人聲鼎沸,后備箱經濟等新潮的生活方式讓人們短暫忘記世界的喧囂。
廣紙天地薈的宵夜街里色彩斑斕,也能挑撥起內心的情緒。
昔日的工廠大多定格在了老照片里,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居民所專注的、當下的愜意。
日上三竿,去沙園市場逛逛吧,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姜醋茶。
夜幕降臨,去太古倉坐坐吧,別忘了琴棋書畫詩酒花的浪漫。
△廣州海珠,太古倉的標語。
閑來無事,也可以去莊頭公園走走,公園不大,擁有各種體育設施的康體中心卻足夠讓黃發垂髫都怡然自樂。
△廣州海珠,莊頭公園,有著“村曰莊頭,素馨花說”的說法。
也許,從公園里的閑適遛娃,到市井中的生活奔忙,工業大道和珠江后航道的喧囂已是過往,安居樂業的一方天地才是當下。
△廣州海珠,傍晚時分的天薈江灣濱江公園。畫面定格成“長河落日圓”的意境。
城市光景在時代變幻中交融著,定義成海珠的新模樣。
而提到變化中先行的海珠,必然要回到商貿故事的起點——琶洲。
△廣州海珠,建設中的琶洲區域。
03
跟它比時髦,珠江新城也是弟弟
琶洲區域City Walk推薦(自東向西)
琶洲大橋-琶洲港澳客運碼頭-廣交會展館-會展公園-華南大橋-琶洲CBD-琶醍-獵德大橋-磨碟沙公園-廣州塔-赤崗塔。
有軌電車適合觀光,兩側終點分別為廣州塔和萬勝圍,途經11個站點,票價只需兩元。
提到廣州,珠江新城和廣州塔是不得不說的名片,
過去幾年里,琶洲則成為了流量屆的后起之秀。
某種程度上說,琶洲是海珠近些年從傳統走向摩登的縮影。
△廣州海珠,琶洲區域的小區和寫字樓。
老李是2005年畢業于廣州財經大學的,
在他學生時代最初的印象里,琶洲雖然靠近珠江最初的出海港口黃埔古港,但長期以來都是珠江之畔一個“小透明”般的孤島。
2002年琶洲國際會展中心投入使用,然后廣交會落腳于這里,才帶來些許繁華。
△廣州海珠,琶洲國際會展中心。
到了2015年,琶洲CBD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數字經濟試驗區成了琶洲的新目標,到今天,阿里巴巴、騰訊、唯品會、小米、科大訊飛、國美等龍頭企業都逐漸落戶琶洲西區。
在時光的流逝中,東邊的甘蔗林和西面的田野地的范圍都在漸漸縮小,取而代之的是摩天大樓的燈火通明。
于是,大大小小的媒體,都關注著琶洲CBD的發展,
旁邊是廣州塔直插天際和新中軸建筑的拔地而起,
赤崗塔的光影里,一棟棟時髦程度蓋過珠江新城的樓宇正在向上生長。
△廣州海珠,琶洲CBD的品牌大樓。
城城隨意漫步琶洲區域之時,包括琶洲南TOD在內的新項目仍在修建,新港東路沿線的商場已經成熟,在會展公園吹風曬太陽,慢時光竟和隔壁CBD的快節奏形成鮮明的對比。
原來海珠的快與慢從來沒有刻板的定義,就像廣州的生活,總是豐儉由人。
琶洲附近,既有直通小蠻腰的7公里最美電車,
△廣州海珠,有軌電車在夜色中穿梭。
也有今年5月投入使用的港澳客運碼頭聯通大灣區。
△廣州海珠,琶洲港澳口岸,是今天的廣州聯通大灣區的一個窗口。
你可以在琶醍被酒精和珠江兩岸美景弄得微醺,
走在時尚前沿的酒吧搭配精致的美食,
和朋友聚會拋開一身煩惱,
正是“暖風熏得游人醉”的酣暢快意;
△廣州海珠,夜幕下的琶醍,有欣賞廣州塔和珠江新城的絕佳機位。
你可以到客村體驗接地氣的生活,
沿街駐場歌手的各種音色,總有一個擊穿你的靈魂。
客村客村,來人皆是客,所有人又都是生活的主人,
難怪無時無刻都是喧囂無比。
△廣州海珠,客村的珠江電影集團塑像,今天的客村已經是集美食、購物為一體的樞紐,周邊還有“七十二家客房”可以打卡。
隨著廣州塔區域“三館一場”的布局日漸落成,
藝術的氣息也會變得越發濃郁。
△廣州海珠,從高速發展的琶洲CBD看廣州塔。
這樣的琶洲區域,
從過去走向未來,
是海珠名片,也是廣州名片。
04
有一個歸屬,
叫海珠
1933年,海珠橋正式開通,江南江北的聯系變得緊密,海珠的發展加速。
2015年,琶洲CBD項目開啟,海珠開始從面向廣州到面向世界。
一東一西,貫穿近一個世紀,定義著不同的海珠。
△廣州海珠,從國際會展中心眺望城市新中軸。
海珠之西歷史底蘊濃厚,是騎樓小巷、老廣市井講述光陰的故事;
海珠之南工業之風盛行,是廠房倉庫、創意園區鋪陳發展的痕跡;
海珠之東新興產業聚集,是國際創新、廣州之窗構筑門面新擔當。
三條路線,遍歷的是海珠作為先行者的一步一個腳印,它從來不用去對標誰,只需要做好自己。
△廣州海珠,有軌電車穿行于花木之間。
因為,珠江水滋潤著的海珠,當真什么都有——
白云山高,珠江水長,
江畔佇立的百年學府中山大學,彰顯著文化底蘊;
△廣州海珠,中山大學里的孫中山像。
騎樓老街,尋常巷陌,
濱江路周邊的古樸街道,是關于城市的歷史見證;
潮流文化,商業聚集,
經久不衰的江南西,是文藝的避風港,生活的落腳點;
△廣州海珠,江南西的文藝街道。
萬年海岸,江風輕撫,
曉港公園、海印公園......大大小小的公園足夠讓繁忙的生活停下腳步;
△廣州海珠,濱江路的海印公園,是市民休憩娛樂的場所。
△廣州海珠,在珠江邊遛狗。
洗盞更酌,肴核既盡,
太古倉、琶醍的美好,在酒精里,在美景中,也在攀談的歡聲笑語里;
△廣州海珠,夜晚的太古倉分外熱鬧。
沿江步道,風光無限,
從人民橋到琶洲,低調的沿江道路,見證著浪漫晨昏;
△廣州海珠,濱江路看圓月與廣州塔。
兩塔聳立,三館環繞,
新中軸的魅力不止局限于對高大上的追逐,還有對藝術的尊重;
△廣州海珠,黃昏時分,從琶洲區域望向獵德大橋。
海珠湖畔,植被之間,
親近自然也能成為美妙的生活方式.......
對了,在既接地氣又走在時尚前沿的海珠,
吃也應當是一種享受。
畢竟,主打粵菜,低調卻有口皆碑的炳勝就起源于海珠,
粥火鍋“粵陳記”和“越滾越掂”也是聞名遐邇。
△炳勝味道頗有層次感的米其林雞煲。
若在細化,藏于街巷里的美食更有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
廣紙路上的燒鵝店永遠排著長隊,油滋滋的鵝肉令食客垂涎欲滴。
△廣紙路上的燒鵝店。
下渡路里潮福的潮汕生腌、蠔烙,讓人即便離開廣州也是念念不完。
同福西A口的老字號牛腩粉,在不少老廣的記憶里留下烙印,
△潮福的生腌。
江南大道朱仔記濃縮粵菜之精華,古法燒鵝皮脆肉香肥而不膩,粉絲煲鍋氣中彌漫著香氣,清蒸的鱸魚洋溢著食材的鮮本位......
△朱仔記的燒鵝。
當然,海珠“快活”的一面還存在于遍布全區的市場之中,
工業大道沿線有沙園市場,江南西有江南東市場,濱江路有塹口市場,還有泰寧市場、細崗市場,以及市民必去的萬國大賣場......
無論是生雞活鴨、鮮魚水菜,還是時下果蔬,都在喧鬧中突出一個“平靚正”,你總是可以在其中找到生活的熱烈與平常。
△廣州海珠,繁忙的市場。
以海珠區最大、人流量最高的沙園市場為例,
遠處是年輕人聚集的潮流之地太古倉,近處是拖著小推車和環保袋淘貨的阿姨阿伯,地鐵換乘幾站就直達佛山,生活百味就在這種對比中呈現。
在這里,不存在“精神內耗”,唯一讓人迷失的,是中午吃什么,和晚上吃什么......
△廣州海珠,沙園市場中挑選食材的市民。
吃和市場,是海珠人無論何時都不會拋下的執著追求,
無論是早上的一茶一點,中午一臺四人麻將,還是晚上一桌人熱熱烈烈吃得熱火朝天,都在平凡中溫暖人心。
△廣州海珠,沙園市場的蔬菜清新可人
是啊,在地鐵貫通,公交密布的城市,哪怕步行也能找到憩息和覓食之所,這本身就讓人安心。
有些時候,食物與街道的氣味相融合,就給人以家的味道,
包羅萬象的海珠,就這樣在尋常之間,讓每個人都活出溫度。
△廣州海珠,路過的公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