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綜藝創新乏力,星空華文如何再造一個新的《好聲音》?
8月25日,浙江衛視表示,鑒于對觀眾和網友反映的《中國好聲音》節目的問題正在調查之中,該節目暫停播出。消息發布后,《中國好聲音》(后文簡稱為《好聲音》)母公司星空華文持續走低,盤中跌超17%。截至25日收盤,星空華文股價報54.60港元,相比一周前跌去六成。
同日稍晚,星空華文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回應稱,公司全力支持浙江衛視的該決定及行動。公司及該綜藝節目的相關制作團隊成員將積極配合并提供一切必要協助,以方便調查。
《好聲音》制作方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燦星”)成立于2006年,燦星是星空華文前身,據燦星官網,除《好聲音》外,公司制作的綜藝節目超20檔,其中不乏《中國達人秀》《這!就是街舞》等知名節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由于IP老化,而燦星并未對《好聲音》等節目做出賽制和玩法變革,在招商遇冷、觀眾趣味變化的綜藝市場,燦星和星空華文需要表現出更多的創新和應變能力。
星空華文股價連續多日下跌,從情緒上看是資本市場對其節目制作模式、對演藝行業的話語權不透明規則的直觀呈現,但本質上是對其綜N代節目制作模式和商業模式的一種疑問。
《好聲音》一度輝煌,單一節目獲高度依賴
時間回溯到2012年,《中國好聲音》播出后,收視率連創新高。在綜藝招商及品牌合作商方面,《好聲音》為燦星帶來了豐厚的收入。據界面新聞此前報道,2012年,加多寶冠名《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的費用為6000萬,第二年飆升為2億,第三年2.5億,2015年,加多寶以3億拿下獨家冠名,百雀羚則以1.8億獲得特約贊助。
燦星在綜藝市場一炮而紅,此后陸續推出《中國達人秀》《蒙面唱將猜猜猜》《這!就是街舞》等綜藝。這些綜藝的節目制作模式不少購買自國外,比如《中國達人秀》是從英國制作公司Fremantle Media引進,《中國好聲音》初始版權來自荷蘭Talpa公司的《The Voice of Holland》,《蒙面唱將猜猜猜》則來自韓國的MBC電視臺。
《這!就是街舞》第一季海報
經由自身在綜藝制作領域的多年積累,以及被海外市場驗證過的節目模式,“燦星制作”的招牌被推至臺前。燦星在文化綜藝節目領域形成了工業化、一體化的制作運營體系,建立了從節目研發到節目內容制作,再到節目營銷及衍生品開發的完整業務流程。
“燦星制作”的光環下,運營上的壓力緩慢浮現,其中最突出的是營收和利潤的持續下滑,據燦星文化招股書,2017年至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20.58億元、16.53億元、17.33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52億元、4.53億元、3.45億元。
其中《好聲音》帶來的收入分別為10.1億元、6.65億元和5.45億元,逐年下滑。燦星對單一綜藝節目高度依賴,而這檔節目的商業價值正在走下坡路。
另一方面,版權節目深陷訴訟糾紛。前文提到,燦星不少爆款節目版權購買自海外,為后期的版權糾紛埋下隱雷。2016年起,《好聲音》陷入與唐德影視、原版權方的三方糾紛,期間,《好聲音》中途改名《中國新歌聲》,直到三方和解。此外,燦星與《蒙面唱將猜猜猜》版權方MBC,與鄧紫棋所屬蜂鳥音樂均有未完結的版權訴訟。
這些懸而未決的訴訟也說明,燦星本身節目原創能力不足,版權引進后具體使用上存在爭議和不穩定性,對公司業績形成隱患。
綜藝市場遇冷,綜N代如何創新難解
《好聲音》的確曾經是一檔優秀的綜藝節目。在當時的綜藝市場上,湖南衛視的《快樂男聲》和《超級女生》已經走到第七年,其“專業評委+大眾評委”的賽制復雜多變,而《好聲音》盲聽盲選的導師制令觀眾耳目一新,加上選手演唱前的煽情和演唱后的導師搶人戲碼,《好聲音》的戲劇性和可看性被拉滿。
從節目模式上來看,《好聲音》也具備極強的創新性,它是國內首個真正制播分離意義上的節目,制作上完全由燦星負責,播出平臺是浙江衛視,加速了國內電視行業制播分離的步伐。這將當時的綜藝市場卷入了制作層面的競爭,拉高了綜藝制作成本,綜藝由此有了“大制作”的概念。
而在造星上,早期的《好聲音》和燦星也為行業輸送了不少優秀歌手,如袁婭維、吉克雋逸、周深、張碧晨等,這些歌手業務能力都得到了大眾認可,如今都活躍于華語歌壇。
由于燦星的綜藝產品大部分都有“綜N代”趨勢,一旦節目成為爆款就進行系列化開發。但在核心的節目模式和賽制上,“綜N代”往往采取守舊,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創新,隨著不斷有新節目進入觀眾視野,這些“綜N代”的播映表現逐步疲軟。
《好聲音》作為一檔老牌電視綜藝,在與網絡綜藝的競爭中差距明顯。賽制與12年前幾乎沒有改變,反而不斷曝出花錢買轉身、賽制不公平等致命弊病。
觀眾層面,這檔節目的質量和好感度也遠不如前。《中國好聲音2022》的豆瓣評分僅3.6分,而第一季《中國好聲音》是7.9分。7月28日,《中國好聲音2023》開播,但幾乎沒有掀起任何討論的水花。
燦星解決“綜N代”的危機的方法是不斷推出新的綜藝,2015年起,燦星幾乎每年推出一到兩檔新綜藝,試圖再造《好聲音》,但即便有《這!就是街舞》《蒙面唱將猜猜猜》等節目,其影響力和吸金能力也遠不如當年的《好聲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綜藝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電視臺、視頻平臺、制作公司不斷推陳出新,而燦星擅長的音樂綜藝,恰恰是最卷的領域。近幾年來,綜合類的音樂選秀罕見,音綜節目不斷被加入競演、懷舊、地域文化等新鮮元素,《我是歌手》《金曲撈》《聲生不息》等節目刷新觀眾的視聽體驗。
圖源:2022年星空華文財報
另一方面,綜藝已不再是部分觀眾內容消費的必需品。短視頻平臺上海量的娛樂內容已經實質上替代了部分觀眾的綜藝觀看需求,層出不窮的段子、梗生發于短視頻,娛樂大眾,占據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時長。
與此同時,經過影視寒冬和受疫情影響,綜藝市場整體招商遇冷。據藝恩數據發布的 《2022年綜藝市場及贊助研究報告》,2022年綜藝整體合作品牌均值出現下降,頭部品牌主更加謹慎,新綜藝招商能力顯著下降。
在并不景氣的綜藝市場,垂類和細分是相對明確的趨勢,尤其是競爭激烈的音綜和戀綜賽道。就音綜而言,《元音大冒險》主打虛擬科技+游戲闖關,《劇好聽的歌》關注影視主題曲,《聲生不息》契合港臺音樂懷舊潮流,《樂隊的夏天》則關注潮流搖滾和樂隊團體。
《好聲音》對星空華文業績舉足輕重,而星空華文面對劇烈變化的市場,并未做出與之匹配的策略變化,而是任由這個曾經的頭部IP陳舊老化。
《好聲音》走到停播這一步,是燦星創新能力不足和綜N代式微等復雜原因造就的結果。在如今的市場條件下,燦星應該重新思考市場與用戶需求,在網絡綜藝和短視頻崛起的今天,找到自己的定位,再造《好聲音》,尋找新的“好生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