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丨文旅融合的復合業態,讓博物館之約不止于看展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中的大運河街肆
前幾天看到一條名為《焦慮emo的人去逛博物館吧》的帖子,作者認為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血清素會提升,能夠振奮情緒和激發愉悅感,許多跟帖的小伙伴紛紛表示,去博物館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參與感,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相連感,能夠融化孤獨。在這個熾熱的、又有些陰晴不定的夏天,“去博物館”不再是一種曲高和寡的儀式感,而是一種具體的、鮮活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像去喜歡的公園、餐廳一樣日常而頻繁。在博物館里,人們也不僅僅局限于觀看展覽、徜徉在珍貴的文物中汲取歷史和文化的滋養;約個博物館里的下午茶、去博物館里聽戲、玩密室逃脫、做陶瓷,或者就是找個工作日單純的在博物館里發個呆,打卡拍個照,已經成為了很多人與博物館的“約定”。
(資料圖片)
后疫情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渴望走出家門,投入到真實的生活中去,而公共文化空間無疑成為了獲得愉悅體驗和精神滋養的絕佳場所,人們希望博物館不僅是可以學到知識、提升品位的,也可以是“好看”“好玩”“好逛”的。大眾需求的變化也使博物館逐漸從公益性文化機構向文化經濟載體演進,許多博物館開始探索與其他業態相結合,在餐飲、沉浸式體驗、演藝、節慶活動等方面提供多元化的產品與服務。如開業剛滿兩年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儼然已成為了揚州文旅新地標,在周末往往一票難求。除了精準的定位、精美而豐富的展陳以外,多元化的業態經營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肮彭嵶?、時尚感、體驗好”是許多游客對它的評價,人們可以一早站上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區里的“船頭”,憑欄遠眺,從杭州拱宸橋一路行至河北白洋淀,將大運河千年風光盡在眼前;隨后可以穿著漢服徜徉在3號館的大運河街肆,于沿街各式店鋪開啟“買買買”模式,并感受黑夜與白晝的運河四季變化;中午可以悠閑地坐在博物館里的食芳餐廳品嘗網紅的運河套餐;午后可以參加13號館“運河迷蹤”密室逃脫體驗項目,進一步融入澎湃的大運河歷史;最后一定要走走空中花園,俯瞰博物館的全貌,對著大運塔將思緒放空,在特有的運河文化場景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獨特回憶。
金沙遺址博物館《金沙之夜·回望長安》劇本游
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使用,極大地深化和拓寬了博物館的內涵與外延,打破了原來博物館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而文旅融合發展促使文博產業各部門要素之間自由流動、重新組合。虛擬沉浸體驗、劇本殺等這些過去罕見的形式成為了一些博物館的常設內容,而在博物館中開展演藝、餐飲、研學、節慶活動等新業態也成為文博旅游產品的創新方向。如故宮博物院坤寧東院的宮廷下午茶,南京博物院老茶館中昆曲、蘇劇等戲劇演出,金沙遺址博物館開發的《金沙之夜·回望長安》劇本游,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國絲漢服節”,都是極具知名度的復合型文博創新產品。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特定歷史、文化風貌的場景,而在這個規定情境中體會衣食住行的如常生活:三五知己好友喝著普洱茶,品嘗著妙峰山玫瑰餅、蕓豆卷;一家人在周末午后坐在博物館中靜靜聽著《牡丹亭》;一群姑娘穿著漢服用觸覺、嗅覺體驗絲綢之路傳播的食物、香料,這些體驗都能夠令參與者獲得更加直觀的“真實感”和“體驗感”,進入高度互動的沉浸狀態。人們為什么愛上博物館?因為博物館除了擔當促進思想交流和知識傳播的重要角色以外,更成為了激活社區交流、融匯文化創意、汲取精神滋養、舒緩社會焦慮的重要場所。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在開展文旅融合創新的同時,防止過度的商業化、娛樂化也成為了博物館運營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最近,故宮博物院發布規定,禁止在博物館內開展自媒體直播、商業性拍攝以及禁止攜帶露營裝備、行李箱等物品入院內容,引發社會層面關于文博景區功能的討論。誠然,許多融合類項目的設計和其它業態的引入是為了彌補傳統博物館靜態呈現、被動欣賞的不足,增加展覽的趣味性以優化觀眾的學習體驗,但這些創意策劃的根本是為展覽的內容服務,不應“喧賓奪主”。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格倫·勞瑞曾提道:“‘娛樂’這個詞帶有一種負面的含義或價值,意思是‘吸引某人注意力’或‘取悅’。而‘愉悅’一詞也來源于法語,但其原始含義是‘自我反思’。博物館作為與知識、理性、思考相關的公共學習空間,應該為觀眾提供“理智的愉悅”。當前,博物館的服務理念逐步從研究“物”(文物)向服務“人”(觀眾)轉變,博物館可以“接地氣”,但應在不偏離專業性、公共性、科學性等特質的基礎上,發展為能夠激發觀眾深度參與度的公共文化空間,實現文化溢出效應。
AECOM聯合主題娛樂協會TEA(Themed Entertainment Association)共同發布的《2022全球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指出,未來全球博物館的發展將呈現幾個趨勢:首先是人們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對獨特、吸睛的體驗更有興趣,許多博物館將會追加投資在更沉浸式的展示內容上。其次是許多博物館在其現場設施之外投資開發了新的合作關系和體驗空間。最后是博物館正在尋找靈活使用室外空間的方式,如快餐車、音樂節或面向家庭等戶外活動會是有效吸引游客參與的方式。筆者相信,未來我們在博物館除了看展,還能共同探索、體驗、分享更多有趣的事情。而博物館除了保留其一直的“神廟”收藏屬性,也一定會在未來城市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作者:楊柳(傳播學博士后,上海理工大學網絡與新媒體系青年教師)
編輯:范昕
責任編輯:邵嶺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