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航空航天行業發展調研分析
航空是指載人或不載人的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中的航行活動;航天是指載人或不載人的航天器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的航行活動,又稱空間飛行或宇宙航行。人類為了擴大社會生產,必然要開拓新的活動空間。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再到宇宙空間,就是這樣一個人類逐漸擴展活動范圍的過程。航天是指載人或不載人的航天器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的航行活動,又稱空間飛行或宇宙航行。
航天的實現必須使航天器克服或擺脫地球的引力,如想飛出太陽系,還要擺脫太陽引力。從地球表面發射的飛行器,環繞地球,脫離地球和飛出太陽系所需要的最小速度,分別稱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是航天所需的三個特征速度。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認為人類飛行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航空、航天和航宇。他認為航空是在大氣層中活動。航天是飛出地球大氣層在太陽系內活動,而航宇則是飛出太陽系到廣裹無根的宇宙中去航行。
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是20世紀科學技術飛躍進步,社會生產突飛猛進的結果。航空航天的成果集中了科學技術的眾多新成就。迄今為止的航空航天活動,雖然還只是人類離開地球這個搖籃的最初幾步,但它的作用已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政治、經濟、軍事以至人類社會生活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資料圖)
航空航天技術是高度綜合的現代科學技術。力學、熱力學和材料學是航空航天的科學基礎;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噴氣推進技術和制造工藝技術對航空航天的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醫學、真空技術和低溫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航天的發展。上述科學技術在航空和航天的應用中相互交叉和滲透,產生了一些新的學科,使航空和航天科學技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航空航天為科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航空技術為人類提供了從空中觀察自然界的條件。航天技術開啟了從太空觀測、研究地球和整個宇宙的新時代。通過航天活動獲得的有關地球空間、行星際空間、太陽系和宇宙天體的豐富信息,更新了人類對地球、行星和宇宙的認識,推動了天文學、空間物理學、高能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發展,形成了一些新的學科分支。空間實驗室的特殊環境,可以被用于開展許多在地球上無法完成的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工作。
航空航天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航空航天行業處于成長期階段,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基本建成了中國的航空航天工業體系,航空航天工業在國防和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航空航天制造工程是航空航天高科技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航空航天工業就其行業性質來說,是屬于制造業范疇的。現代航空航天制造技術是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之大成的制造技術,遠遠高于一般機械制造技術,日益由一般機械制造向高技術和提供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高精尖先進制造技術的方向發展。
進入21世紀,航空航天已展現出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高水平或超高水平的航空航天活動更加頻繁,其作用將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本身,對政治、經濟、軍事以至人類社會生活都會產生更廣泛和更深遠的影響。應該指出,航空航天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航空航天材料技術的發展和突破是分不開的。材料是現代高新技術和產業的基礎與先導,很大程度上是高新技術取得突破的前提條件。例如20世紀60年代高純硅半導體材料的突破,使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航空航天材料的發展對航空航天技術起到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反過來,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需求又極大地引領和促進航空航天材料的發展。21世紀以來,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將會推動航空航天材料朝著質量更高、品類更新、功能更強和更具經濟實效的方向發展。
飛機制造業是高新技術最集中的高端制造業:航空產品復雜度高,比如美國波音 747 零部件共 600 多萬個;我國的運七支線客機零部件 55 萬多個;19 座以下小型 飛機至少需要 10 萬個的零部件。產品精度也很高,飛機零部件的技術參數達到 10-7 量級,相比較,一輛汽車的零部件技術參數為 10-4 量級。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 韓國等國,已經將飛機及其零部件制造列為高技術產業,我國在 2006 年也將飛機 制造業列為了優先發展的高技術行業。
在新興技術持續突破、“太空+互聯網”跨界融合、新興航天企業蓬勃發展、私有資本紛紛涌入的促動下,全球即將進入新太空時代,2021年中國航空航天行業市場規模達到8933億元,同比增長7.11%。
中國航空航天行業發展分析
但相比于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傳統航天強國來說,我國基礎設施還需要繼續強化,美國不僅在發射場數量上有優勢,僅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一處發射場的發射工位,就比中國四個發射場發射工位的總和還要多。而且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是美國很多發射場是只供近地軌道發射的,第二是藍色起源和SpaceX這兩個商業航天公司均有屬于自己的專用發射場。航天是一個需要實證和技術驗證的系統工程,所以這些低軌發射場和專用發射場,對美國本土的航天技術發展大有裨益。
2021年,我國全年航天發射次數有望首次突破40次,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多顆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業務衛星發射等多個重大航天事件令人矚目。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其中,長征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于今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2021年與202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預計實施11次發射任務。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林益明表示:“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的階段,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要先后完成天河一號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神舟12號載人飛船、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神舟13號載人飛船5次發射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擇機在今年5~6月會在火星著陸,實施我國首次火星巡視探測工作。這些航天重大工程的成功實施將推動中國航天發射進入新的高度。”
中研普華利用多種獨創的信息處理技術,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戶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航空航天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安必平獲36家機構調研:梳理各地物價政策來看,病理科近年的收費處于上升趨勢,不同地區大概會有10%-30%幅度不等的增長(附調研問答)
安必平9月5日發布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公司于2023年8月31日接受3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