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后才懂,孫悟空成佛之后,為何只和八部天龍菩薩聯系
吳承恩的《西游記》看似天馬行空,實則是一部諷刺批判小說。時至今日,我們翻閱《西游記》依舊能發現這部著作完美地映射了如今的現實社會。
好比孫悟空,吳承恩借著這個角色宣揚了不畏強暴、敢于抗爭的精神,但孫悟空再怎么厲害,終究敵不過天庭和靈山的雙重打壓,最終只能順服皈依,成了取經隊伍的一員。
(相關資料圖)
此外,吳承恩還借著孫悟空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身為讀者的我們可以發現蛛絲馬跡:孫悟空成佛之后,唯獨和身為八部天龍菩薩的白龍馬還有聯系。
孫悟空為何不再和唐僧、豬八戒、沙僧聯系呢?我們先捋一捋孫悟空和取經眾人之間的微妙關系。
一、孫悟空和唐僧
孫悟空尚未皈依之前,不僅是花果山的美猴王,還是天庭的齊天大圣。他身懷絕技,能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可謂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
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唐僧終究只是一副血肉之軀,毫無法術的他就算是吃飯化齋都需要人伺候。加之孫悟空的性格火急火燎,唐僧則是溫柔如水、慢條斯理,因此孫悟空和唐僧形如水火,在歷經了諸多磨合方能融為一體。
好比在白虎嶺遭遇白骨精的時候,唐僧黑白不分,三番幾次錯怪孫悟空濫殺無辜。取經之路走到一半之時,取經眾人又被六耳獼猴攪擾,在唐僧的怒斥之下,忍無可忍的孫悟空再次離開了取經隊伍。
盡管如來、觀音一起出面,讓孫悟空重歸了取經隊伍,孫悟空和唐僧也看似冰釋前嫌,但孫悟空成佛之后,和唐僧很少交集,畢竟二人的性格一快一慢,根本不是同路人。
二、孫悟空和豬八戒
仔細翻閱原著會發現,孫悟空多次被唐僧趕出取經隊伍,都和豬八戒的煽風點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尤其是孫悟空因為三撒白骨精被唐僧攆走之后,路過寶象國的八戒當著國王的面如此吹噓道: “ 我乃是天蓬元帥,只因罪犯天條,墮落下世,幸今皈正為僧。自從東土來此,第一會降妖的是我。 ”
八戒的那句“第一會降妖的是我”證明他覬覦孫悟空大師兄的位子很久了,而孫悟空身為靈明石猴,豈會看不出八戒的心思?只不過孫悟空離隊之后,八戒挑不起大梁,他知道孫悟空是取經隊伍的頂梁柱,這才和孫悟空重修于好,一豬一猴相互相助之下終于成功地將唐僧送進了雷音寺。
隨著取經大業的告一段落,孫悟空和豬八戒也慢慢沒了聯系,畢竟他們并不是知心朋友,而是被綁在了同一條船上,如此而已。
三、孫悟空和沙僧
沙僧看似憨厚、盡職盡責,但認真看過原著的朋友會發現,沙僧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好比在皈依的時候,觀音剛剛拋出橄欖枝,沙僧竟如此說道 :“ 但恐取經人不得到此,卻不是反誤了我的前程也? ”
在遭遇真假孫悟空的時候,沙僧同樣原形畢露。原來假孫悟空打暈了唐僧,搶走了通關文牒。隨后沙僧趕到花果山和假孫悟空理論,當沙僧看到猴精變成的假沙僧之時,他再也按捺不住了。
書中是這么寫的,沙僧操起降妖寶杖對著悟空的腦袋重重打去,沙僧邊打邊罵: “打死你個十惡不赦的潑猴!”
朝假悟空的腦袋打去,沙僧明顯就是下了死手,而沙僧的那一句“打死你個潑猴”更是將沙僧的真實面貌展現得淋漓盡致,只因沙僧平時對孫悟空恭恭敬敬,一口一句“大師兄”說得相當順溜,沒想到一到關鍵時刻,沙僧立時就露出了他的本來面目。
這樣看來,沙僧和孫悟空貌合神離,尤其是沙僧成了八寶金身羅漢之后,他和成了斗戰勝佛的孫悟空更是沒有共同話題,二人很快就斷了聯系。
四、孫悟空和白龍馬
最后看白龍馬,他只是唐僧胯下的一頭坐騎,可謂是人微言輕。不過在關鍵時刻,白龍馬卻能挺身而出、力挺悟空。
那時孫悟空因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趕出了取經隊伍,隨后的黃袍怪擊敗了八戒和沙僧,抓走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聯手也打不過黃袍怪。
就在取經隊伍幾近土崩瓦解、八戒沙僧準備散伙之時,白龍馬是這么對八戒說的:“ 趁早兒駕云回上花果山,請大師兄孫行者來。他是個有仁有義的猴王。到此處見這樣個情節,他必然不忿,斷乎要與那妖精比并,管情拿得那妖精,救得我師父。 ”
你看,白龍馬雖然化身為腳力,但他卻猶如洞內觀火,知道孫悟空是一個有情有義的美猴王,二人可謂是心心相惜、患難見真情。
14年后,孫悟空成了斗戰勝佛,白龍馬也被如來封為了八部天龍菩薩??梢灶A見的是,孫悟空成佛之后和白龍馬越走越近,二人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兄弟。
不得不佩服吳承恩的妙筆生花,一部通俗易懂的神魔小說竟蘊含了如此之多的人生哲理,難怪《西游記》能躋身四大名著之一。
各位朋友,你們覺得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