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 金融 銀行 基金 數碼 保險 智能 汽車 娛樂 時尚 生活 健康 體育 旅游 財經

科技扶貧為未來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9-12-19 14:42:55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左一)和朱有勇院士(左二)等在云南瀾滄良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科技扶貧中草藥種植項目情況。 謝建平攝

以科技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建立院士專家扶貧工作站,選派優秀掛職干部深入基層,集聚科技、智力、資源優勢,團隊聯合攻關。6年來,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云南省會澤縣、瀾滄縣,扶志和扶智相結合,推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激發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特色之路。

歲末隆冬,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再次率30多位院士專家來到這里,與云南省一道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關于科技扶貧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總結交流中國工程院及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貧經驗,為云南科技扶貧工作再問診、再把脈。再部署、再推進,共同努力打贏脫貧攻堅硬仗。

在瀾滄縣竹塘鄉蒿枝壩村,近年建成的“科技小院”,每年吸引40多名院士近百人次專家進村開展科技扶貧,不僅成為全國科技扶貧戰線的“最強大腦”,而且成為當地村干部宣傳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的黨建園地,更成為村民獲取種養殖知識技術、致富信息的培訓課堂和參與文化活動的精神家園。

提升素質 破解農民“不會干”難題

竹塘鄉,是瀾滄縣西北部的一個山區鄉,距縣城27公里。

這里日照足、雨量好,土壤肥美,氣候溫和,人均耕地達3.8畝。“長期以來,由于當地經濟建設起步晚,社會發育程度低,廣大干部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的意識很弱,仍延續著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落后生產方式,貧困人口中因缺技術致貧的高達57.6%,人們守著綠水青山,卻過著靠天吃飯的窮日子。”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委書記楊中興說。

在竹塘鄉云山村委會蒿枝壩村,村寨交通、衛生環境差,大伙兒缺錢花,沒有支撐發展的產業,村民們長期靠種旱稻、蕎麥、玉米生活,由于缺乏技術,地里刨來的那點食,連溫飽都難以保障。

2015年起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縣,并委派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院士負責。他帶著云南農業大學50名教授、博士和碩士組成的團隊,扎根蒿枝壩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干就是4年多。

跟老鄉語言不能溝通,他就從頭學習拉祜話;老鄉的觀念難以改變,他就不厭其煩地走家串戶拉家常,和他們交朋友。示范種植100畝周期短、見效快的冬季馬鈴薯和50畝冬早蔬菜,次年就見效,平均每畝馬鈴薯收入超過9000元。

收益之下見行動,農戶紛紛跟進。到2018年,瀾滄縣共種植冬季馬鈴薯3300畝,推廣種植6700畝,4800多人受益,其中就有貧困戶413戶1446人。扣除成本,平均每畝為農戶創造收入3000至5000元,真正把“冬閑田”變為“效益田”。

努力把瀾滄縣打造成“林下有機三七”之鄉,是朱有勇院士的另一個目標。經過3年的精心培育,不久前,他們在天然思茅松林下依靠生物多樣性技術栽種,全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在競買會上,最高喊出了1050元一公斤的競價,畝產值可達20萬元。目前,瀾滄縣林下三七已示范推廣近萬畝。

扶智為先 破解瀾滄四大難題

在李曉紅院長、鄧秀新副院長等帶領下,中國工程院先后有200余人次的院士、數以百計的專家深入瀾滄縣把脈問診,通過“產業+技能”的科技扶貧模式,破解瀾滄縣“四大”難題。

“院士專家們把‘扶智’作為定點幫扶瀾滄縣的重中之重,為瀾滄縣量身定制了‘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科技扶貧思路,開辦院士專家指導班,有針對性地進行實用科技培訓,大幅提升了本地干部、農技人員、農民群眾的科學素質。” 楊中興說,在院士專家的精心指導下,瀾滄縣聚焦產業發展、素質提升、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勞務輸出、健康扶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六大科技扶貧示范行動工程,加快推進科技進企業、進田間、進學校、進村寨,著力打造科技扶貧“試驗田”。

家畜傳染病學專家陳煥春院士講授《我國豬病流行現狀與防控策略》,年過八旬的著名茶學家陳宗懋院士講授《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茶產業》,著名農業機械化工程專家羅錫文院士講授《水稻生產機械化新技術與新機具》,菌物學家李玉院士講授《食用菌種植相關內容》……這是2019年4月在云南瀾滄縣的一次講座“授課表”的部分內容,學員是瀾滄縣的農民和致富帶頭人。

“邊疆村寨原來是茅草房、‘豬扒房’,現在變成了小洋房;過去的泥巴路、毛毛路變成了水泥路;過去人畜混居、牛屎馬糞遍地,現在有了人畜分離、干干凈凈的美麗村寨;原來村民‘等靠要’,變成現在的要產業、要致富、要發展。”朱有勇說。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院士專家們聚焦科技運用,破解各族群眾“如何富”的難題,通過大力推進科技扶貧,培養了1500多名面向市場的實用型人才、本地創業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提高了群眾勞動技能,提升了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帶動9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在落后的少數民族邊疆地區創造了奇跡。

院士扎營 科技扶貧烏蒙山

與瀾滄縣相隔810多公里的曲靖市會澤縣烏蒙山中,也活躍著扶貧院士的身影。比起瀾滄縣,他們甚至還早來了3年。

“第一次走近大海鄉草山等地貧困戶,深刻感受到什么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中國工程院對口會澤縣科技扶貧工作總負責人陳劍平院士說。

“會澤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全縣25個鄉鎮中有貧困鄉12個。” 會澤縣委書記譚力華介紹,全縣106萬人口中,還有14萬人未脫貧,是云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自2012年掛鉤幫扶會澤縣以來,中國工程院發揮人才和資源優勢,組織院士專家百余人次,到會澤開展扎實的幫扶工作,先后選派4位處級干部、博士到會澤掛職,當好院地對接的橋梁紐帶。

“打造產品、社會資本、商業模式、專業運行”是院士專家在會澤總結的精準扶貧模式。他們通過全面調研,精準分析會澤產業發展情況,選準符合會澤實際和市場需求、帶動能力強的優質產業項目加快推進。立足會澤林業資源稟賦,朱有勇院士團隊把“林下三七”模式復制到會澤。目前,200畝林下有機三七種植示范基地正在建設,下一步有望擴大到2萬畝。

此外,李玉院士團隊幫助會澤培育7個食用菌栽培菌種,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1000余畝,有效帶動貧困戶脫貧;陳劍平院士協調唐華俊院士團隊,開展高產優質新品種燕麥引種試驗示范,兩年多的時間內完成13個高產燕麥品種選育工作。目前,已建成6000畝燕麥品種繁育基地,實現了平均畝產70公斤到300公斤的飛躍,每畝增收1500元以上,今年已完成播種4.6萬畝,3年內將推廣15萬畝計劃惠及1.8萬貧困戶,為高寒冷涼地區群眾脫貧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還研究和推進會澤縣蘋果品質和馬鈴薯、玉米種源改良工作,計劃利用2至3年時間,完成5000畝低產蘋果園改良增效和百萬畝核桃產業鏈延伸工作。”陳劍平院士說,好產品要有好銷路,他們還聯合開展農村電商,開展農村“互聯網+”研究和示范。

不止于此,院士專家們還為會澤古城保護開發和高原特色農業、林下經濟、中藥材、文化旅游產業等發展費盡心力,在會澤設立了全國第一個縣級院士專家咨詢服務站,幫助協調渝昆高鐵過境會澤并設站,共圓會澤人民的“高鐵夢”;依托資源優勢,黃璐琦院士主持制定《中藥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徐德龍院士幫助完成《古城西內街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白霧村保護規劃》;吳志強院士操刀《會澤高鐵站場功能布局、空間組織及其造型研究》等戰略規劃,為會澤未來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陳劍平院士表示,下一步,他們將努力打造特色產品,整合農業科技資源,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創新精準扶貧商業模式,培育高技能高素質農民隊伍,夯實產業振興的基礎,按時、高質量完成工程院交給的會澤縣科技扶貧任務。

相關文章

科技扶貧為未來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左一)和朱有勇院士(左二)等在云南瀾滄良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科技扶貧中草藥種植項目情況。 謝建平攝以科技為引領

來源:科技日報

我國中小學有必要重視認真推進編程教育

培訓機構對少兒編程培訓進行焦慮營銷,會讓這一新興的教育培訓從一開始就走偏。所謂的少兒編程培訓,大多是包裝出來的,并沒有多少干貨。被

來源:北京青年報

60+生活 首家CBD 地區養老照料中心開業

走進朝陽區建外街道光華里社區,很容易就能找到這家位于CBD 地區的養老照料中心。大廳淡綠色的主色調,顯得優雅清新,兩張八仙桌上擺放著

來源:北京青年報

百年“防火打更隊”

咣!在位于安徽省黟縣西遞鎮的西遞村,每天到了21時,打更隊員就會從家中出發,一手拿著手電筒,一手敲擊著掛在手腕上的銅鑼,開始巡村,口

來源:中國青年報

用心守護豆醬傳統美味50年

東莞梁氏父子用心守護寮步豆醬傳統美味獨具醬心: 這一勺醇香 堅守了50年發酵中的大豆大豆曬日光浴。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盧

來源:廣州日報

全國選定13個試點地區 護理床、輪椅想用就租

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前來看病的許先生因腿腳不便,租了一臺共享輪椅,就醫完畢掃碼就能支付費用;在朝陽區,本區戶籍60歲以上的失能人群,

來源:北京青年報

我國老年人群健康素養水平亟待提高

健康是保障老年人獨立自主生活和參與社會活動的基礎。推進健康老齡化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任務,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久之計。11月1

來源:中國青年報

網絡籌得15萬多元卻隱瞞財產挪用籌款 必須由平臺來承擔

個人大病網絡眾籌如何破解信任難題?  為身患重病的兒子在網上求助籌款,卻因隱瞞名下財產和其他社會救助,被籌款平臺告上法庭。11月6日

來源:工人日報

巾幗不讓農民 保護黑土地的“娘子軍”

一兩黑土二兩油,插根筷子也發芽。這曾是人們對廣袤的東北黑土區的典型印象。可惜的是,由于多年來耕地用養脫節,捏把泥土冒油花的黑土地正

來源:半月談

吸煙可能增加患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的風險

新華社倫敦11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稱,吸煙可能增加患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的風險。這表明,吸煙不但危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