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 戴平:生命是一個圓
楊辛老師是我40多年前受教育部委派到北大哲學系美學教研室進修時的指導老師。今年6月,在他101歲壽誕那天,我打電話向他祝賀生日,他高興地一一應答,思維清晰,還關心地詢問了我不少問題,接著又讓身邊的黃阿姨發了一張當天拍的照片給我。我和所有看到照片的人都驚訝地說:“這哪像101歲的老壽星啊?看上去只有七八十歲!”
楊辛教授是上世紀80年代全國掀起“美學熱”時的北大美學教研室主任。當年,朱光潛、宗白華兩位美學泰斗還健在,北大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美學教育的高地。楊老師不但親自上課,開講座,還要帶領老師們編教材,出專著,舉辦研討會……忙得不亦樂乎!1988年,楊老師離休后,華麗轉身,從美學理論家成了著名書法家、詩人、慈善家,成就卓著,并且以百歲之身仍然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經了解,原委之一,竟然是得益于他不斷登臨泰山,從中獲得了一種可貴的精氣神。
他對我說:“我剛退休時不太適應,產生過悲觀情緒,覺得生命就是一條直線,從起點到終點,白駒過隙,匆匆而過,雖想抓緊時間多做一點事情,可心里總有一個陰影,覺得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1992年,他的愛妻王夢真老師又因病離世,令他傷心欲絕,難以自拔。
(資料圖片)
他是如何擺脫這種悲觀情緒的呢?他說,登泰山給予他的一種新的人生抵悟,登泰山可以小天下,登泰山可以延壽命。
1979年,57歲的楊辛赴濟南參加美學研討會,會后與友人結伴登泰山。從望岳到登臨,楊辛領略了李白的“目盡長空閑”和杜甫的“一覽眾山小”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泰山仿佛一位靜候已久的知己,瞬間應和了楊辛全部的人生理想與美學理念。打動他的,不只是泰山的美景,還有泰山的雄偉向上的“生”的意境。
回京后,楊辛感覺泰山仿佛在遠遠凝視著他,期待著他,從此對泰山成癡成迷。1986年,為泰山申請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楊辛負責美學方面的研究,寫成《泰山的美學考察》一文。自此,他對于泰山的認識,超越了個人的心智體驗,進入到學術文化層面的梳理、鑒賞和闡發。泰山特質成為楊辛美學研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退休后的幾十年間,他幾乎踏遍泰山群峰,博覽泰山的所有高處。每次登臨之后,楊辛都要揮毫賦詩,以詩明志,至今已得30余首詩。
楊辛笑談自己,以前瘦弱得像一片樹葉,別人都擔心他一陣風就被吹走,經過多年爬山,他身康體健。他很自豪地說:“古人登泰山做什么?是拜天,敬天,天就是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生命循環不止,生生不息,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所以泰山包含著中國哲學中‘生’的內涵,是一種樂觀、進取的精神,爬泰山激發了我的生命力。”
他一生共有46次登泰山,其中有37次徒步上泰山,都堅持徒步登頂。上世紀80年代,楊老師曾染重病,頭暈、胃痛、肺結核鈣化,形銷骨立,體重只有43公斤,但經過不斷攀登泰山,吸納泰山的精氣神,終于戰勝了重病,幸運地走出了生命的低谷。使他健康地活過了100歲。
泰山的自然和人文氣象不僅熏陶和激發了他的生命活力,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激勵了他的學術、文化生命。他的美學思想,書法、圖畫、詩歌作品,超越了桑榆晚境的囿限,使他的文化生命得到持續的精進。他寫過許多條幅、詩詞送給我。其中《泰山頌》《挑山工》等,都表述了他登泰山的感受。《泰山頌》寫道:“高而可登,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呼吸宇宙,吐納風云,海天之懷,華夏之魂。”《泰山頌》所寫的兩幅書法精品(隸書與草書),現刻石于泰山天外村和南天門景區。直到去年,他這位百歲老人,還為泰山山門的左右兩邊,題寫了“中華泰山 國泰民安”八個蒼勁的大字。
楊辛教授在我退休之后,仍然是我人生的導師。11年前,我給楊老師寫過一封信,感慨自己不覺也到了“古稀”之年,余日可數。楊老師很快寄了他手書的一首詩給我:“人生七十已尋常,八十逢秋葉未黃。九十楓林紅如染,期頤迎春雪飄揚。”并說,自己已經九十出頭了,還有很多事想做,即使活到百年,也不是生命的終點。“最后一句,是表達我對生死的哲學思考。人到了期頤之年,四季看似已經走到盡頭,可是,迎來的是春回大地。這就是生命的循環不息。我現在不認為生命是一條直線了。我覺得生命是一個圓,圓上的任何一點都可以是起點,也可以是終點。人的一生有限,個體生命結束了,融入宇宙的大生命中去,與日月同光,與天地同壽,人從自然中來,回到自然中去。”楊辛先生不給生命設終點的人生觀,使他的每一天都過得愉快而有意義。他天天寫字、畫畫、辦展覽、做慈善,事業通過自然、友誼和藝術的融入,更加美好。生活充實,人也就長壽。(戴平)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狂漲、爆發、暴漲!投資者注意了,軍工股、清潔能源、5G、虛擬電廠、AI概念股等行業和龍頭股已經備受關注,還有超級船東國、左側底部機會等投資品種也值得關注,趕緊看看哪些潛力股有望登頂!|產業鏈情報站
瀘州老窖特曲60版沉浸式懷舊音樂劇宴以歷史上的明華糖廠為場地,通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