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圍感是“邊走邊吃”給的,只能堂食的南鑼鼓巷還有那個味兒嗎?
邊吃邊“citywalk”的情景在南鑼鼓巷或許將不復存在。
8月29日,據北京發布官方公眾號,南鑼鼓巷管委會和東城區交道口街道消息,南鑼鼓巷即日起開始進行街區業態提升,9月1日起,南鑼鼓巷將關停窗口售賣餐食,166家商戶將全面取消從窗口售賣餐食的方式,羊肉串、面筋、酸奶一類的小吃售賣,將全部搬到室內。同時,南鑼的低端業態也會逐漸被取消。
(相關資料圖)
目前各餐飲商戶正在抓緊調整。
據介紹,今年暑假期間,南鑼鼓巷游客量在創新高的同時,街區垃圾總量也一度達到日均30噸,已嚴重影響到游客的體驗和居民的日常生活。
此次全面取消窗口售賣餐食,引導游客堂食就餐,目的之一就是減少街區垃圾桶的“負擔”,提升游客的游覽體驗。
而具體到南鑼的商戶來說,臨街檔口取消現場熱食加工轉變業態,熱食加工將何去何從?熱改冷是否存在難度?面對售賣形式的調整是否有足夠的空間?
8月29日,商業那點事兒小編來到南鑼鼓巷。傍晚時分,不少消費者手中拿著烤肉串等食物邊走邊吃,除了少量門前設有圍擋的商戶外,大部分商戶仍正常營業,售賣北京特色美食爆肚、灌腸、網紅茶飲、臭豆腐、烤串等小吃。
據觀察,目前,南鑼的餐飲商戶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本身具備較多堂食座位的餐廳,此外,還有部分小吃類門店僅有少量或沒有設置堂食區,也有幾家商鋪共用堂食區域的,后兩種商鋪都難以承載較大的堂食客流。
在得知調改消息后,商戶的的理解和措施也各不相同。
一位店內設有窗口,也有較多堂食座位的商戶表示,門店面積較大,窗口可以改為店內售賣的形式,此事對其影響不大。
一家爆肚店大部分空間都被食品加工設備和操作臺占據,據店員介紹,門店已收到消息,將于9月1日后關閉窗口,改為店內售賣,屆時會在店內設置點餐吧臺、增加桌椅等。
一家沒有堂食區域但可以進店點餐的門店工作人員則表示,他們家的門店不算窗口,目前也未收到整改的信息。
也有飲品門店的店員正在發愁:“這里很多門店都沒有堂食的位置,‘封窗’的話不知道怎么辦。”
資料圖
據一位接近南鑼鼓巷管委會的相關人士表示,目前針對窗口售賣餐食的治理舉措主要分為兩種:對于部分不具備堂食條件的餐飲門店,將會由市場職能部門進行證照處理,例如由熱食改為普通飲品或預包裝食品,從而降低垃圾產生量;同時,會根據實際情況判斷能否通過合并方式增加一些店鋪的經營面積,在門店面積較大的情況下,鼓勵消費者進行堂食,減少外帶餐具情況的發生。
根據北京發布信息顯示,東城區市場監管局、區生態環境局、區城管委、區應急局、區城管執法局、區消防救援支隊等部門研究相關舉措,交道口街道作為屬地進行統籌,要求餐飲商戶全部實行堂食用餐,原則上不提供一次性外帶餐具。臨街檔口逐步取消現場熱食加工轉變業態,對違反規定的由市場監管部門查處。
作為與元大都同期建成的歷史文化街區,南鑼鼓巷不僅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更成為北京最受歡迎的美食打卡地之一,此次調整因而也備受關注。
網友對該措施的看法不一,有聲音認為“逛吃逛吃”的南鑼鼓巷才有氛圍;也有人指出早該“整治”了。
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副院長楊越明看來,南鑼鼓巷的調整與其作為文化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密不可分。“南鑼鼓巷需要找到旅游熱度與游客深度消費體驗的平衡,大量游客涌入的同時,許多外地游客希望在這里感受地道的老北京文化。”
雖然南鑼鼓巷的熱度一直較高,但仍有提升空間。
楊越明表示,盡管目前南鑼鼓巷的熱度很高,但嘈雜的環境難免與獨特的胡同文化不相匹配,故關閉窗口售賣餐食的規劃,從景區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是需要的。
她還指出,對于煙火氣的維系,景區內商家可以結合自身特點進行業態改良,打造更多有特色的內容,滿足消費者的休閑需求。
商業街區的環境治理并非只有單一解決方案,而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認為,旅游街區的繁榮需要給予游客豐富的消費體驗。
“對于部分游客來說,拿著串邊走邊吃是一種消費方式體驗。”對于產生垃圾較多的問題,賴陽表示,可以通過增加垃圾桶密度、提高清運頻次的方式進行改善,同時,也可讓商家對運營成本進行一定程度的承擔。
街區升級,如何維系街區的煙火氣成為街區商業發展的重要一環。
在賴陽看來,業態置換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并在維系“商氣”、維護商家生存利益的基礎上進行調整。
“街區升級需要統一管理,打造更合理的品牌結構,并考慮引進藝術文化體驗”,賴陽說道,“對于現有商家也需要相應的運營支持,維系活力。”
- END -
文字|張天元 胡靜蓉
編輯|孔瑤瑤
圖片來源|北京商報、北京新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