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巖未防護 11歲女孩從13米攀巖墻摔落致全身多處骨折
11歲女孩小玲攀巖,意外從13米高處墜落,全身多處骨折。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創傷骨科、兒童重癥醫學科、小兒外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合作,奮力搶救,精心護理,讓患兒恢復健康。入院第15天,8月18日,小玲達到出院標準,順利回家了。
(資料圖)
驚險!女孩從13米攀巖墻墜落
最近,酷愛運動的11歲女孩小玲辦理了一張攀巖卡,趁著暑期學習攀巖技能。8月3日晚上,小玲在沒有任何有效的防護下,摸索著一步步往攀巖墻上攀登。
正當她為自己自豪、興奮之時,意外發生了。小玲從高處掉下來,重重地摔在了僅1cm厚的地墊上。后據小玲及家屬表述,摔下的地方高達13米。
小玲父母接通知后馬上趕到,撥打120,送小玲前往珠江醫院。兒科中心小兒外科急診接診醫生立即啟動兒童嚴重創傷綜合救治流程。小兒外科、兒童重癥醫學科、創傷骨科、小兒神經外科、胸外科、介入科、脊柱外科、眼科、鼻顱底外科等多學科創傷救治團隊悉數到場,聯合評估傷情,由于擔心骨盆出血及腹內臟器及血管損傷等,迅速為小玲完善全面的影像檢查。
此時的小玲呼吸急促且伴胸痛,右額及右眼腫脹,骨盆擠壓及分離試驗陽性,且雙側下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畸形及叩擊痛。
影像檢查結果顯示,小玲骨盆骨折、左側股骨干骨折、右側股骨頸骨折、腰椎骨折、肺挫傷以及額面部軟組織挫傷。“當時患兒創傷ISS評分(損傷嚴重度評分)22分,屬于重傷。當ISS評分大于20時,患者病死率明顯增高。”創傷中心辦公室主任/創傷骨科副主任于博教授說。
術前影像檢查顯示小玲多處骨折
救治:分期手術降低風險
為預防遲發性腹內臟器出血,小玲收入兒童重癥醫學科先穩定病情,為后續手術治療做好準備。由于股骨干骨折不穩定,輕微活動就會引起劇烈疼痛,創傷骨科醫生為小玲做了左下肢皮牽引,起到穩定作用,緩解疼痛。
為了做好術前評估及降低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于博教授帶領主治醫生翟齊毅、葉楷鋒等醫生團隊仔細研究,制定了分期手術方案。
“由于患兒多發骨折,單次手術解決所有骨折的問題風險大,采用損傷控制技術和分期手術,能降低風險,減少手術創傷造成的影響。”于博教授團隊擬定為小玲先進行經皮骨盆前環內固定支架手術及右股骨頸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待左側股骨腫脹減輕,皮肢張力緩解后,再施行左側股骨干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在麻醉科梁啟波教授等團隊的全力配合下,兩次手術于8月7日與11日分別進行,過程順利,小玲父母終于放下心頭大石。
護士長劉巧蘭幫助患兒進行康復鍛煉
回家!多學科助力,15天順利出院
傷筋動骨一百天。對多發骨折傷員而言,術后康復十分重要。創傷骨科聯合消化內科、康復醫學科、精神心理科等多學科協作,幫助小玲更好地康復。
創傷骨科護士長劉巧蘭手把手教小玲媽媽腹部按摩技巧,解決小玲腹脹問題,幫助患兒恢復腸胃功能;康復醫學科醫生按摩小玲腿部肌肉,幫助康復;精神心理科為患兒進行心理疏導。
在多學科綜合診療下,小玲病情逐漸好轉,越來越積極樂觀,睡眠也更安穩了,臉上笑容也越來越多。經過系列治療與評估,入院的第15天,小玲順利出院回家康復休養。
此外,小玲出院后,創傷骨科護理團隊繼續跟進康復治療,通過互聯網門診了解患兒康復情況,并提供上門服務指導,幫助患兒更快地恢復。
提醒:孩子發生高處墜落,家長這樣做避免二次傷害
于博教授提醒,高空墜落是0~14歲兒童發生意外傷害的第一原因,以墜樓傷最為嚴重。高空墜落的傷者除了有直接的器官受傷表現外,有可能導致胸、腹腔內臟組織器官損傷,傷者可能會有昏迷、呼吸急促、面色慘白等癥狀。
孩子發生高空墜落,家長除了撥打120外,還能做什么處理呢?
1.立即評估現場環境是否安全,如不安全(可疑有高處物品墜落等),立即轉移至安全位置,轉移過程注意平移患者(參考第7點);
2.去除傷員身上的用具和口袋中的硬物;
3.檢查呼吸,神志是否清楚,如果心跳呼吸停止應立即復蘇,對于非專業人員,可直接進行心臟按壓;
4.頜面部傷員首先應保持呼吸道暢通,松解傷員的頸、胸部紐扣,清理口腔異物及分泌物;
5.如發生肢體骨折,應固定傷肢,減少骨折斷端對周圍組織的進一步損傷,如果沒有任何物品可做固定器材,下肢可使用傷者對側正常肢體,上肢骨折可與胸部固定,脊柱骨折則保持平臥;
6.如有出血,立即包扎止血。
7.在搬運和轉送過程中,頸部和軀干不能前屈或扭轉,而應使脊柱伸直,絕對禁止一個抬肩一個抬腿的搬法,盡可能使用擔架、門板等,以免發生或加重截癱;
8.快速平穩地送醫院救治。
采寫:南都記者李文 通訊員王霞 葉楷鋒 盧鈺儀 伍曉丹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港股異動 | 第一太平(00142)漲超6%創逾1年新高 上半年歸母溢利同比增長42.99% 擬派息每股10.5港仙
智通財經APP獲悉,第一太平(00142)漲超6%,高見3 22港元創2022年6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