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藝術家岡瑟·弗格亞洲首場大型回顧性展覽“路與徑”登陸上海
【資料圖】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8月26日報道:作為德國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岡瑟·弗格?(Günther?F?rg,?1952-2013)因其兼具實驗性和激進性的作品而備受贊譽。近日龍美術館(西岸館)迎來岡瑟·弗格亞洲首場大型回顧展“路與徑”,以貫穿弗格藝術生涯的76幅作品,綜合呈現其標志性的“網格繪畫”“灰色繪畫”等系列作品。
岡瑟·弗格出生于德國菲森,是德國戰后時期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作為一名多產的畫家、雕塑家、平面設計師和攝影家,弗格因其深入探索現代主義傳統且極具實驗性的大膽藝術實踐而聞名。他通過難以歸類的藝術創作,既對藝術史進行了一次觀念上的重塑,也對他所欣賞的保羅·克利的具象藝術、布林奇·巴勒莫的形式抽象主義、愛德華·蒙克的表現主義作出了巧妙且機敏地回應。
本次展覽以弗格最大尺幅的兩件作品啟幕,這兩幅三聯畫均創作于2005年,是其標志性“網格繪畫”系列中的代表作。這些狀如巨大彩色墻面的、非具象的作品水平展開,讓人聯想到風景。弗格的網格繪畫首次出現于1990年代中期,藝術家告別了先前主要使用的色域、單色繪畫形式,轉而采用更富表現力的、強調繪畫手勢的筆觸。網格繪畫的創作介于計算與直覺之間,通過不同元素之間生動的相互作用,弗格巧妙地平衡了理性結構與表現性手勢之間的關系。
1993至1998年間,弗格創作了一系列以黑、白、灰、紅四種顏色的“不對稱棋盤格”為主題的作品,這些作品與最早的網格繪畫同時問世,卻展示了截然不同的創作方法。作品的靈感來源于表現主義藝術家保羅·克利的專著所使用的防塵套,畫作中交疊錯落的色塊充滿了隨意性和不規則性。這一系列創作中的數件作品都曾在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因此也迅速被視作是弗格藝術實踐中重要的新發展。
展覽也呈現了弗格此前鮮有展出的“漆畫”系列作品。這些具有幾何性構圖的作品創作于1993年,由帶彩半透明清漆以不規則的流動筆觸繪制而成,進一步拓展了藝術家對物質性的長期探索。這些作品根植于弗格在1980年代中期展開的繪畫實驗,而在此之前,他曾有數年時間一直潛心于攝影創作。弗格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使用了非常規的畫布與材料——例如織物、鉛、模壓銅板、鋁板、風干清漆,并借此模糊了繪畫和雕塑之間的界限。
自1985年起,“窗戶繪畫”成了弗格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主題,藝術家通過描繪昏暗且不透明的窗格,著重表現了窗戶的幾何特質。這樣的窗戶會讓人期待某種風景,但人們的目光卻無法穿過這些窗格,相反,觀眾的注意力被集中在圖像本身的繪畫性之上,并在自我反思中轉向內省。直至2000年代初,磚墻、扶手、窗簾等與建筑相關的圖式仍然是藝術家創作中的一部分。
展覽還包括弗格在暫別繪畫兩年后,于1980年代中期創作的三件“色塊繪畫”。這些在鉛板、木板、畫布上用丙烯顏料繪制而成的單色繪畫與藝術史展開了復雜的對話——一方面,這些作品的色彩與構圖會讓人想起巴內特·紐曼或馬克·羅斯科等藝術家對繪畫形而上學的期望和對色彩的實驗;另一方面,作品急促的繪畫手勢與粗糲的外觀,又挑戰并破壞了現代主義藝術的超越性與崇高感。弗格將這些作品一分為二,在不同的色域之間形成某種關系,并在中心線上達致頂點,呈現出相互融合、扶持或碰撞的態勢。
弗格創作于2003年至2007年間的“縮影繪畫”,則被專門安排在一間紅色展廳內。這一系列作品可視作是藝術家原有大幅繪畫的某種“縮影”。當時,弗格正尋找新的工作方法,并重新審視自己的藝術實踐,因此,自我反思成了這個系列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弗格通過將原有的大幅畫作轉譯為小幅木板作品,改變了傳統上要以小幅草稿或模型為起點的藝術創作過程。
展覽的“尾聲”則是弗格的“點畫”系列作品——其生前創作的最后一個作品系列,與他最早的、奠定其整個創作生涯的第一個作品系列“灰色繪畫”系列作品并置展出,共同展現了弗格畢生所追求的以觀念性與延續性為導向的藝術創作道路。弗格的“點畫”標志著一種明快、輕盈且開放的結局。弗格將網格繪畫中的網格結構轉變為了富有韻律性與姿態性的標記,這些標記游走在巨大尺幅的畫布上,摒棄了此前任何的秩序感。
在慕尼黑美術學院就讀的前三年中,弗格每周都會創作一幅灰色繪畫,并總是使用同一種灰色顏料在不同的材料上進行涂抹,以檢視、比較顏料對不同表面的影響。到了1990年代末,弗格再次回歸灰色這一顏色,并以其早年的研究為出發點,創作出了一系列別具一格的作品,通過姿態性的筆觸使用顏料來創造結構。在《無題》(2009)中,弗格用灰色顏料涂滿了一幅點畫的整個畫面,并以此暗示了某種完結——以藝術史為根基,在繪畫上綜合了所有的實驗,實現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得以圓滿。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國海證券給予賽恩斯買入評級,2023年中報點評報告:2023Q2收入增速環比提升,利潤增速受管理費用提升影響
國海證券08月27日發布研報稱,給予賽恩斯(688480 SH,最新價:27 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