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方標軍:藝術價值如何與社會效應共存
8月22日上午,江蘇藝術基金資助項目2023舞臺藝術評論人才培訓班為我們請到了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會長方標軍老師為大家授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年來,江蘇戲曲創作和評論工作呈現出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態勢。在這片土地上,無愧于新時代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一批德藝雙馨的領軍人才嶄露頭角。同時,創新意義的品牌活動也在火熱推進中,戲曲地方系現代戲創作空前活躍。國有文藝院團在改革困境中煥發生機,而戲劇創作的政策保障措施也精準落地。
戲曲創作的江蘇現象
今天課堂上方標軍老師首先向大家闡述了戲曲創作的江蘇印象評論,介紹了戲曲創作在江蘇地區的獨特魅力和活躍狀態。
江蘇以其豐富多樣的劇種而聞名于世,如昆劇、京劇、越劇等等,每個劇種都有其獨特之處。近年來,各個地方戲、現代戲創作空前活躍,在傳統基礎上注入了新鮮血液。例如海門山歌劇、江蘇梆子、丹劇、錫劇、通劇、蘇劇等地方戲種,都在不斷探索創新,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同時,國有文藝院團面臨改革困境,但也在這個過程中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政策保障措施的精準落地使得戲劇創作能夠持續發展,為戲曲界注入了新的動力。
江蘇戲曲創作的社會影響力和藝術價值
方標軍老師的戲曲創作課程讓大家深入了解了江蘇地區的戲曲現象,藝術評論起步即跑,敢為先鋒。江蘇的藝術評論工作者們勇立潮頭,在對戲曲創作的點評和解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通過選擇恰當和確定的詞語來表達思想,并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語,盡量避免方言和術語,以便更好地傳遞給廣大觀眾。
同時,他們還積極參與各種品牌活動,如中國昆劇節、紫金文化藝術節等,為推動戲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江蘇戲曲界中,還存在一些引人注目的現象。例如羅周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雖然出道時間不算長,但她的作品數量多且質量高,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她并非專業出身,卻真正掌握了編劇技法,并能將傳統與時代相結合。既得到恩師傳承,又傳承給了更多人。
同樣有漣水現象:一系列精品劇目“破圈”,劇目創作始終聚焦農村、農民,在藝術工作者的堅守和擔當中展現出了深厚的藝術魅力。淮劇《村里來了花喜鵲》更是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為戲曲界樹立了典范。
最后方標軍老師說到,戲劇創作的政策保障措施精準落地也是江蘇戲曲界發展的關鍵所在。戲劇創作的“江蘇現象”給我們如下啟示:戲劇振興和劇團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守正創新的發展方向;必須與時代同行,為人民而歌;必須在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上下功夫;必須引導藝術工作者做到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有追求;必須得到地方黨委、政府的科學領導和政策保障。
總之,江蘇戲曲創作與評論的現象展示了這片土地上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戲曲創作和評論的共同努力,江蘇戲曲界正以嶄新的面貌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戲曲事業的振興做出了積極貢獻。期待未來,在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下,江蘇戲曲能夠更加蓬勃發展,為觀眾呈現更多優秀作品,讓人們感受到戲曲藝術的魅力與魄力。
通訊員:鄭松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李海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