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 交響音樂會《草原意象》彰顯北疆文化多彩神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賡續北疆大地文脈,彰顯中國交響風采。中國交響樂世紀回顧暨第八屆中國交響音樂季——中國歌劇舞劇院交響音樂會《草原意象》于8月24日榮登國家大劇院,通過一場精彩絕倫的交響音樂會帶領首都觀眾體驗文化交融的大美中國,領略山川秀麗的亮麗北疆,感受浪漫唯美的草原意象。
音樂會上半場,以紅色主題作品為主基調,歌劇《白毛女》組曲、交響音詩《英雄兒女》弘揚革命文化、賡續紅色血脈,回顧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由作曲家郭文景教授創作的交響變奏曲《祖國》表達了對前進的祖國、團結的祖國、偉大的祖國最誠摯的愛意和最深情的祝福。由作曲家南維德和魏稼稔共同創作的笛子協奏曲《走西口》作為交響樂與民族音樂成功結合的代表性曲目之一,通過挖掘內蒙古本土音樂素材,用現代的創作手法講述了一段蕩氣回腸的西口情韻。
下半場,交響曲《草原意象》用穿越中華大地無垠的時空和想象,感受祖國北疆深邃的歷史和文化的宏大氣度和民族氣節,在潤物無聲中描繪出一幅綠色生態的自然景觀、多元燦爛的人文畫卷以及民族團結的深情贊歌,再現了中華文明的一體多元和中華文化的千姿百態。該作品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與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資集團聯合出品,由內蒙古作曲家南飛雁和天津音樂學院陳樂昌教授聯袂創作,由中國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傾情演奏,呼和浩特市歌劇舞劇院參與演出。
作為一部深受中華文化浸潤,蘊含北疆文化內涵的交響樂作品,交響曲《草原意象》擁有著縝密的創作思維和成熟的創作技法,它以內蒙古民歌和音樂節奏為基礎素材,以豐富的交響性手法加以呈示、渲染,展現出細膩、樸實、坦蕩的草原之聲。作品通過“奔騰”“婚禮”“英雄”“節日”四個樂章容納蒙古馬精神、內蒙古的民俗風貌、“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的雄壯史詩和祖國北疆和諧穩定幸福美好的節日場景,以突顯其內涵的均衡性和色彩的概括性。
一個地區的發展,總以文化的繁榮為標識,2023年內蒙古文藝事業曬出亮眼成績單,交響曲《草原意象》亮相國家大劇院,舞劇《昭君》、舞蹈劇場《如見》等一批精品劇目全國巡演,古典舞《紅山玉龍謠》首次參加荷花獎取得歷史性突破,草原文化節以及內蒙古舞蹈大賽等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動成功舉辦,一部部優秀作品、一次次融合交流、一場場文化活動,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彰顯著北疆文化的多彩神韻,凝聚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力量,昭示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內蒙古實踐的萬千氣象和盎然生機。
(圖片由翟紅屹攝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