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擔當 勇創新 善作為】無錫惠山區:首創工匠年金 構筑引才強磁場
video
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有著“第二養老金”之稱。然而多年來,我國企業年金發展一直比較滯后,尚未起到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需求的應有功能。無錫惠山區今年探索創立“工匠激勵年金”,力求用一份年金撬動形成個人、企業、城市三贏的局面。今天《敢擔當 勇創新 善作為》欄目就來看看無錫惠山區首創工匠年金,構筑引才強磁場的具體做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惠山工匠、江蘇蘇嘉集團新材料有限公司副廠長陸向偉說:“我們是民營企業,員工的社保都是足額交齊的,企業年金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過,我是企業中第一個拿到企業年金的員工。”
陸向偉在蘇嘉集團新材料有限公司一線從事機械加工、維修技改工作二十多年,因為技能過硬去年被評為“惠山工匠”。今年6月開始,無錫市惠山區在全國首創“惠山工匠”激勵年金計劃,將區里籌集的1億多元“惠山工匠基金”每年的投資收益部分,用來為“惠山工匠”們繳納企業年金。和陸向偉一樣的受益者首批已有41人,與社保養老金一樣,企業年金也是早積累、多得益。
惠山工匠、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的高級鉗工嚴國梁說:“年金的激勵形式是持續性的,我算了一下在我退休之后,除社保養老金之外每個月大概可以領取1000塊錢,可以領取20年。 ”
據介紹,后續每年評定的“惠山工匠”中,符合條件的都將納入年金計劃,只要他們留在惠山工作,區里就會每年為他們繳納企業年金,繳納金額也會根據其技能水平、帶徒授課以及對企業降本增效的貢獻度做相應調整。當地人社部門表示,惠山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吸引更多優秀高技能人才樂業惠山,正是創建工匠年金的初衷,也希望以此來引領更多企業為職工建立年金。
無錫市惠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委書記、局長鄧莉說:“我們惠山區,制造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達到了57%。企業年金,對于工匠個人而言,能夠提高退休以后的待遇,提升他對于惠山區的歸屬感和粘合度;對于企業而言,有助于留住人才,提高競爭力。 ”
由于企業年金是自愿性質,一些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出于成本考慮,主動建立企業年金的積極性并不高。近年來,江蘇頂格落實國家降費減負政策,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從20%降至16%,同時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切實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為用人單位建立企業年金創造條件。截至2022年底,江蘇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數量為73.59萬,資金總量769.10億元。在主題教育中,省人社廳把宣傳、推進企業年金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深入基層調研,搜集企業訴求,共謀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良策。
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養老保險處處長盛馨蓮說:“我們將在總結各地創新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人才年金模式,指導更多有條件的用人單位建立企業年金,提高企業年金覆蓋面,進一步完善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讓更多人擁有第二份養老金的同時,助力構建江蘇育才引才留才強磁場。”
【時空評論:為“敢為善為者”點贊加油!】
無錫惠山區人社部門首創工匠年金這個新辦法,去解答技能人才引、培、留、用的老問題,打開了多方共贏的新局面,我們要為這樣的敢為善為點個贊!
由此可見,敢為善為,對一個地方的發展來說,是多么重要。前不久,省委出臺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的若干措施,正是要為敢為善為的干部撐腰鼓勁,引導形成敢擔當、勇創新、善作為的良好氛圍。干部是成就事業的關鍵因素,尤其是江蘇要“走在前、做示范”,首先就要強化干部“敢為”的擔當,培養一大批敢想、敢做、敢當的“先鋒”和“闖將”。同時各級干部還要提升“善為”的能力,面對發展中的新問題新情況,要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把脈、對癥開方,更要善于總結思考、創新方法,加快練就“獨當一面”“勝人一籌”的真本領、硬功夫,只有這樣,才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再立新功、再創佳績。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浦沫瀚 楊帆 劉康亮 編輯/趙黎靜)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